一名优秀医生的成长成才,在过去,被认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40入门,50登堂,60小成,70入室,80岁大成,90岁…这样的成才之路放到当今社会,几乎极少有人能够接受,“成功要趁早”这句名言让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孜孜汲汲,什么都是越早越好,什么都是越快越好,发论文,报课题,申专利,出成果,榜头衔!你最好20多岁就是博导、杰青、一大堆顶级头衔,而这些头衔和荣耀是很多真正的顶级人才都可望不可及的!出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只有早,才证明你的成功,才证明你牛!!!
快速成功,在这个社会极有市场!所以才会有家长送孩子去学“量子速读”,才会有这么多的“陈安之”成功大师,才会有如此多的“财富培训班”,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人生,你真的需要这么快吗?
以医生为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5年,硕士3年,博士3年,原谅我写到博士毕业,因为目医院,博士学历是很基本的敲门砖。当你读完23年的书,你已经30岁了,其他行业的同学们早就有房有车孩子满地跑了,而你呢?
30岁的人,刚刚读完书,社会对你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仅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熬过3年升到主治,再熬过5年升到副高,再熬过5年升到正高,而这个进阶速度已经是最为理想的发展速度,医院的上千名医生,能够顺利完成这种进阶的凤毛麟角,很多人是十几年的老主治,到退休时还是副高的比比皆是。
所以,大家都像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不断的进修、学习、写文章、报课题,医、教、研全面发展,没有一天敢放松自己,没有一刻敢让自己泄气,因为所有人都在这场竞赛中用尽全力,如果你松懈下来,你就是被淘汰的那位!不可否认,这种人才的遴选机制让某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但是这种医、教、研样样拔尖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
大部分人在晋升的过程中踌躇、迷茫、纠结、彷徨,买文章、买课题、造结果、找关系,一个都不能少!累吗?太累了!!!华发早生、地中海秃顶、颈腰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猝死这些情况在医生群体中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也是医生的本分,但是,当每个医生都被要求医、教、研的多面手之时,真正的医疗工作占比必然会下降,用在患者身上的时间必然会减少,真正的“临床”医生越来越少,“开会”医生,“课题”医生越来越多,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医生不愿意看到,患者更不愿意看到!!!
因材施教,因材施用,这才是最大程度发挥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用人方式,所有人才都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必然会造成竞争的不公平和人才的浪费。
当今的世界非常强调个性化,想想韩寒,想想马云,想想比尔盖茨,想想屠呦呦,难道他们不是人才吗?难道他们的才能可以被简单几个指标进行评价吗?我们应该将人才的评价体系放宽一些,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我们看到,规则用得好的就是人才,否则就不是,于是,有点头脑的人都把自己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自己逐渐去满足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条款,最后获得了利益,却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放弃了梦想!而那些恪守本心,砥砺前行的人却举步维艰、度日艰难!
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和技术并存的职业,没有好的道德,技术再高也只会谋财害命;没有好的技术,再好的道德也只是妇人之仁,只有两者兼备,不断磨练,才能成为苍生大医!!
古代的中医,从中医的启蒙歌诀开始,不断训练自己对药性,方歌,经典,临证不断的记忆,让这些记忆形成自己的条件反射,行医过程中可以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他们的成功在于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年复一年的不断精进,尽其毕生精力不断体会总结,方能有所大成!
没有一个中医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没有一个中医的行医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屠呦呦先生一生做事认真,只有她系统保存了当年的实验记录,每一本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一本都码放得整整齐齐,诺奖委员会基于这些当年青蒿素的研究证据将诺奖授予于她,这不是偶然,这也不是幸运,这是积累,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应得的迟到的荣誉!!
身为医者,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安得住神,学问要积累,学问要能坐得住!!!纵观历史上各位大师级人物,无一不是安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能够平心静气的思考,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告诫我们“要让屁股指挥脑袋”,只有静静地坐下来,用你平和的心去思考,你才能发现你的初心,发现你的真正梦想,才能让你自己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