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航北京地区职工健康体检
时间已过半
不少员工拿到体检报告
看到里面的↑↓
被吓得不轻
转氨酶升高
难道是得了肝炎吗?
癌胚抗原是神马?
不会是有癌症吧?
……
秀米弹幕不用改代码不用改代码了秀米有弹幕了秀米有弹幕了秀米有弹幕了终于不用改代码了哇~~有弹幕了超级方便的改代码太麻烦了终于有檀木了可以在秀米上编辑弹幕了喜大普奔
打开布局模式,选中SVG布局,工具条上的动画设置里面,可以修改文字内容,拖动文字位置。
敲黑板!
看到体检报告中的非正常指标,先不要慌哦~今天,小编特别邀请航空卫生医疗中心的医师为大家科普,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惑~
体检报告指标解读
1
血常规
01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升高:1.生理性升高:环境的含氧量不足,使机体出现缺氧而引起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胎儿、新生儿或长期处于氧含量不足环境中的人,比如高原地区居民,此外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也会导致红细胞偏高。2.病理性升高:常见的肺部疾患,像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肥胖症,还有肺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等。
降低:贫血。
02
血红蛋白
男:(~)g/L
女:(~)g/L
升高:同红细胞升高。
降低:贫血。
03
白细胞
(4.0~10)×10^12/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当白细胞明显升高,一般为(-)×10^9/L,并伴有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时应警惕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等。
04
中性粒细胞比率
(50~70)%
升高:细菌感染、炎症等。
降低:病*性感染等。
05
淋巴细胞
(0.8~4)×10^9/L
升高:1.相对性升高:常见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的相对性升高,如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等。2.绝对性升高:是指淋巴细胞浓度数和分数都升高,可见于①某些传染病如风疹、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病*性肝炎等;②某些传染性疾病的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时;③急、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降低:免疫缺陷等。
06
血小板
(~)×10^9/L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等。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等。
2
血生化
01
血糖
01
空腹血糖
3.9~6.11mmol/L
升高: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脑外伤、脑溢血、脑瘤、脑膜炎;妊娠呕吐、脱水、全身麻醉时;肝硬化病人常有血糖升高,这些可能与生长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升高有关。
降低: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过多或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不全、脑垂体恶病质、急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急性*色肝萎缩、急性肝炎、肝癌、磷及砷中*等)。
02
血脂
01
总胆固醇
2.6~5.18mmol/L
升高:脂类物质在体内合成、分解、消化、吸收、转运发生异常,发生异常的主要原因包括:糖尿病、肾病、肝病、胰腺疾病等原发疾病;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和高热量饮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超重或肥胖;遗传因素;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等。
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此外,女性月经期也可导致降低。
02
甘油三酯
0.36~1.70mmol/L
升高:可见于肥胖、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塞、糖原累积症、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急性胰腺炎等。
0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0~3.37mmol/L
升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梗阻性*疸、慢性肾功能减退、妊娠、多发性肌瘤、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降低:可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家族性无β和低β-脂蛋白血症等。
04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04~2.2mmol/L
降低: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和肝实质损伤以及肾病综合征等。往往提示患冠心病的风险加大。
03
肝功相关
01
谷丙转氨酶
<40U/L
升高:可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石症引起的胆道梗阻等;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某些药物造成的肝脏损伤也可引起增高。
02
谷草转氨酶
<40U/L
升高:可见于急、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心肌梗塞等疾病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03
血清胆红素
总胆红素2~19umol/L
直接胆红素0~6.84mmol/L
升高:主要见于各型*疸,如溶血性*疽、肝细胞性*疸和阻塞性*疸。
04
肾功相关
01
肌酐
男:54~umol/L
女:44~97umol/L
升高:可见于运动、进食肉类、感染、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尿*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
02
尿素氮
3.2~7.1mmol/L
升高:可见于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03
尿酸
男:~umol/L
女:~umol/L
升高:主要见于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运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3
尿液化验单
01
尿蛋白
正常:阴性
增高:见于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全身性疾患累计肾脏、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等。
02
尿葡萄糖
正常:阴性
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慢性肝脏疾病等。
03
尿胆红素
正常:阴性
阳性:阻塞性*疸、肝细胞性*疸、先天性非溶血性*疸等。
04
尿酮体
正常:阴性
阳性:糖尿病、饥饿、呕吐、脱水、发热、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05
尿沉渣镜检
正常情况:
白细胞<5/HP;红细胞<3/HP;上皮细胞0~少量/HP;管型0/HP或偶见透明管型。
异常情况:
白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泌尿系肿瘤等。
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结石、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
管型增多:红细胞管型:肾脏病变急性期等;白细胞惯性:化脓性感染等。
06
尿胆原
正常:阴性
增高:肝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肠梗阻、长期便秘、急性发热等。
降低:胆管阻塞、急性肝炎、腹泻等。
07
尿比重
正常:1.~1.
增高:糖尿病、急性肾炎、腹泻、呕吐、发热等。
降低:尿崩症、饮水过多、肾功能衰竭晚期、使用利尿剂等。
08
尿酸碱度
正常:4~8
增高:呼吸性碱中*、某些代谢性碱中*等。
降低:呼吸性酸中*、代谢性酸中*、低钾性代谢性碱中*等。
4
肿瘤标志物
01
甲胎蛋白
<20ng/L
原发肝癌AFP大多>ng/ml,但仍有小部分AFP正常,AFP可早于影像学出现异常,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内胚层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等伴肝转移者AFP也可升高。
妇女妊娠3个月后,AFP开始升高,一般在ng/m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
注意:AFP诊断肝脏的特异性是相对的,在作出诊断时,应谨慎、全面地分析AFP的结果,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从而减少或避免误诊。
02
癌胚抗原
<5ng/L
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等。其中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部分良性肿瘤及炎症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所以测定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注意:像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部分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
指标出现异常,并不一定是身体出现问题了,以下因素可能会影响指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哦~
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01
过度空腹
如空腹时间达18小时以上,某些检验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时间增长而增加,血糖可因空腹时间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
空腹标准:抽血前一晚,饭菜宜清淡,不要喝酒;饭后不喝咖啡,浓茶。体检当天早上,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做早锻炼运动。
02
太晚抽血
体检化验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佳,最迟不宜超过12:00。太晚会因体内生理性分泌激素导致检测值失真。
03
情绪波动
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致使血清非酯化脂肪酸、乳酸、血糖等升高。体检前要控制情绪,化验前保持心绪稳定,不要来回走动,不能吃冷饮或吸烟等。
04
剧烈运动
运动会引起血液、体液成分改变,即使是轻度的活动也会引起生理性血糖升高、内分泌激素水平含量改变等,从而影响结果。体检前两天不要做剧烈运动。
05
油腻饮食
查血脂要求空腹12小时后进行,一般晚餐后,除饮水外,不要进食其他食物。受检者需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
06
生理期
女性月经期前后不宜进行妇科检查、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等。乳腺红外线检查也最好选择在月经结束后一周。
07
盲目停药
采血要求空腹,但对慢性病病人服药应区别对待。如有些高血压病人每天清晨服降压药,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因此高血压病人应照常服完降压药后,再接受体检。
敲黑板!
最后再给大家几点提示~~
一
体检结果没异常,不代表身体没问题
目前大部分指标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达到及格标准,却不能说明绝对健康。如指标不在正常值内,也不代表一定有病,仍需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才能确诊。
二
理性对待指标数值与参考值间的偏差
如指标数值比参考数值略低或略高,不必太过紧张,但也要重视。短期内要对异常指标项进行复查,观察指标变化。如指标逐渐上升,要格外重视;如慢慢接近正常参考值,则问题不大。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