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甲状腺药
硫脲类药理作用
1.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使进入甲状腺内的碘离子不能氧化,进而组织络氨酸的碘化及碘化络氨酸的耦联,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2.抑制外周组织T4转化成T3甲状腺危象硫脲类首选药
3.免疫抑制
硫脲类临床应用
1.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药物治疗
2.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前准备 为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在麻醉和手术后的合并症,防止术后发生甲状腺危象,在手术前应先服用硫脲类药物,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然后于术前两周加服碘剂,以利手术进行及减少出血。
3.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甲状腺危象的患者可因高热、虚脱、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而死亡。此时除主要应用大剂量碘剂和采取其他综合措施外,大剂量硫脲类可作为辅助治疗,以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硫脲类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瘙痒、药疹等过敏反应,多数情况下不需停药也可消失。
?严重不良反应有粒细胞缺乏症。一般发生在治疗后的2~3个月内,故应定期检查血象,若用药后出现咽痛或发热,立即停药则可恢复。特别要注意与甲亢本身所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偏低相区别。
第一节 胰岛素
药理作用
胰岛素对代谢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
1.糖代谢 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而降低血糖。
2.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可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mRNA的转录及翻译),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
5.促进K离子进入细胞,降低血钾
临床应用
胰岛素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唯一药物,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
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①重症糖尿病(IDDM,I型);
②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ismellitus,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③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及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要建立和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多数为使用牛胰岛素所致,它作为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应抗体如IgE并引起过敏反应。一般反应轻微而短暂,偶可引起过敏休克。可用猪胰岛素代替,因其与人胰岛素较为接近。
2.低血糖症 为胰岛素过量所致,正规胰岛素能迅速降低血糖,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较慢,不出现上述症状,而以头痛和精神情绪、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为防止低血糖症的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和摄食,或饮用糖水等。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必须在糖尿病患者中鉴别低血糖昏迷和酮症酸中*性昏迷及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3.胰岛抵抗
4.脂肪萎缩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一、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降血糖作用
2.抗利尿作用
3.抗凝血作用
二、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临床应用
1.糖尿病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的作用。对胰岛素产生耐受的患者用后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而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2.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可治疗尿崩症。
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
?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
?也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和胆汁郁积性*疸及肝损害,一般在服药后1~2个月内发生。因此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
?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持久性的低血糖症。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较易发生,故老年糖尿病人不宜用氯磺丙脲。
四、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磺酰脲类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因此在蛋白结合上能与其他药物(如保泰松、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青霉素、双香豆素等)发生竞争,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均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五、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食物吸收及糖原异生、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等。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尤适用于肥胖者,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正常人无效,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者有效
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恶心、腹部不适、腹泻等,长期使用使胰岛功能完全丧失,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为乳酸血症,尤以苯乙福明的发生率高。与苯乙福明相比,甲福明一般不引起乳酸血症,应用较广。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述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药物针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进行的治疗。
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之比。是*性、疗效的重要指标,值越大,表明药物*性小,疗效高,临床应用价值也较高。
抗菌药物:对细菌或其它病原体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化合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合成。
抗生素(antibiotics):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典型抗菌药物,而对感染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性作用。
抗菌活性(antimicrobialactivity):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bactericidaldrugs)既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抑菌药(bacteriostaticdrugs)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需要机体免疫系统配合以清除细菌。如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菌药物后,虽然抗菌药物的血清浓度降低至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或已消失后,对细菌的抑菌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后遗效应(after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eeffect):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相隔相当长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抗菌谱(antimicrobialspectrum)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某一属细菌。如异烟肼仅对分枝杆菌属的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对多数细菌甚至其它病原体(原虫)也有作用。如四环素和氯霉素。
抗菌药物活性指标:抗菌剂、杀菌剂、MIC、MBC、PAE.
理想的抗菌药物应具备:a、对致病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而对宿主无*或*性很低;b、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c、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点,速效、强效、长效;d、性状稳定;e、方便低廉。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其相关药物
抑制细胞壁的形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抗菌肽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B、E、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唑类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抑制核酸代谢
利福平、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的代谢
磺胺类、甲氧苄啶(TMP)
万古霉素与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最后二肽-D丙氨酰-D丙氨酸的尾部结合。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大观霉素。
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的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作用期
药物
一类繁殖期杀菌药
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
二类静止期杀菌药
氨基苷类、杆菌肽、磷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
三类速效抑菌药
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四类慢效抑菌药
磺胺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A、产生灭活酶:B-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钝化酶水解氨基糖苷类。
B、改变靶位结构:①细菌发生突变,改变靶蛋白的结构;如对链霉素耐药菌株30S亚基上靶蛋白P10蛋白质结构改变,对利福平耐药菌株RNA多聚酶β亚基发生改变。②新合成与抗生素亲和力低的靶蛋白;MRSA
BP2a;③增加靶蛋白的数量。
C、降低外膜的通透性:①阳性菌细胞壁水孔或阴性菌外膜孔蛋白的量减少或孔径减小,均减小经此通道进入的药物量。②细菌形成菌膜,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菌体内。③加强主动流出系统: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机制,能够将进入细菌的药物泵至胞外。
D、改变代谢途径:对磺胺耐药菌,自行摄取外源性叶酸,或产生PABA增多;
E、牵制机制:β-内酰胺酶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牢固结合,使其停留在胞浆外间隙,因而不能进入靶位。
F、细菌缺少自溶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