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糖尿病这一现代社会的基础病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之所以称其为基础病,一是患者面广,大概每10个人中就可能会发现1个;二是糖尿病还被视作“百病之源”。初期的糖尿病就会造成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直至失明,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动脉硬化持续加重,尿糖症状恶化导致肾脏功能降低而只能靠费用高昂的“人工透析”维持生命。
糖尿病给人们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是,一旦患了糖尿病,一辈子都要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患者若同时感染了新冠肺炎的病*,不仅治愈难度增加,丧命的概率也将高出一大截。
此外,医院在为患者做心脏或癌症相关的手术前,总要在住院部专门为患者先行治疗糖尿病。如果不进行血糖改善的治疗,手术后伤口的恢复会异常缓慢,最糟糕的是,术后发生炎症感染的风险会增大。
糖尿病似乎很可怕,有人甚至觉得它比癌症还可怕。但是,没有比对疾病的误解、偏见和无视更可怕的。事实上,糖尿病不是一种慢性病,患者也可以做个美食家。
糖尿病是一种什麽样的疾病呢?它会遗传吗?它为什麽又被称作“文明病”呢?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有哪些?希望以下的文字对重新正确认识糖尿病有所帮助。
(一)
最早记载有关糖尿病的文献资料是在古埃及的《埃伯斯莎草纸文稿》,这部据信是成书于公元前16世纪的文献中提到了病患的明显症状——“尿量过多”。
确实,“厕所跑得勤,起夜的次数增多”“喉咙干渴”“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睛不好”等症状已为我们熟知,这些都是病情相当严重以后才逐渐显现的,而在还不怎么严重时糖尿病几乎是“没有症状的疾病”。
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印度人总结的草药疗法中,把糖尿病归为“甜尿病”,因为患者都有“如蜂蜜般甜味的尿液”,还提到这种尿会引来蚂蚁。后来,印度阿育吠陀医师查拉卡(公元前年左右)大概区分了年轻人和肥胖老年人的糖尿病。
公元前年,希腊医生第一次使用了“糖尿病”这个词。
中医或许早在汉代提出了疑似糖尿病病因的诊断,唐初的医生称之为“消渴”“消瘅”,认为这是下半身老化引起的肾虚所致。这种靠“望”与“闻”的经验诊断难免存在措辞上的模糊。
托马斯·威利斯(—年)是第一个发表论文指出糖尿病患者尿液有甜味的欧洲医生,他称之为“邪恶的小便”。在离世的前一年,托马斯还区分出了“糖尿病”和“尿崩症”(尿无味)。而有幸将该病正式命名为“糖尿病”的则是一名爱丁堡的医生,那一年是年。
直到18世纪结束,糖尿病在西方医学史上依然被列为“不明原因的疾病”。
“不明原因”直接与胰腺这个器官及其功能长期不为人知有关。现在,我们已知,糖尿病就是人体胰腺不再分泌胰岛素,或者即使分泌,量也很少,肝脏和肌肉上的胰岛素作用下降,导致血糖数值异常高的一种疾病。
位于胃的后面,藏在后腹膜内的胰腺是器官中的“隐士”。据西方医史记载,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城一位解剖过约例活体的医生第一个发现了胰腺,然而却经过了年,才等到后继者给它一个正式的命名:pancreas。这是一个复合的希腊词,pan表示“所有”的意思,kreas表示“肉”。
胰腺有了名,但医生们对其功能几近空白,甚至觉得它可有可无。公元2世纪末,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医生盖伦鉴别出胰腺是一个特殊的腺体,并认为它是肠系膜血管的保护垫,这一权威鉴别对后世影响达年之久。
年,出生在医学世家、年仅22岁的德国医学生保罗·朗格汉斯(—年),在他的论文《胰腺微观解剖学的贡献》中第一次描述了胰腺的“岛状”结构,证明了胰岛细胞存在于整个腺体内。虽然这位年轻人当时并未揭示出胰腺与糖尿病的联系,但他的研究无疑是对糖尿病认识真正突破的开始。
朗格汉斯41岁时不幸死于尿*症,对胰腺功能的揭示则是立陶宛医生奥斯卡·闵可夫斯基在年完成的。
闵可夫斯基在狗身上成功完成了欧洲现代医学史上首例胰腺全切术,术后狗存活了下来并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之后,他的实验助理发现了这只狗的尿引来了苍蝇。闵可夫斯基因此分析了尿的成分,发现尿里含有大量的糖分,是典型的糖尿病表现。
年7月的一天,加拿大整形外科医生班廷(—年)和他的学生在多伦多大学的实验室,成功地从结扎了胰管的狗的胰腺中提取出了一种后来被称为“isletin”(胰岛素)的稳定物质,随后他们将这种物质稀释后注射到另一只患有严重糖尿病的狗体内,令他们惊讶的是,得到注射的那只狗很快恢复了健康,再次摇起尾巴,蹦蹦跳跳。
此后仅一年,胰岛素首次应用于临床,是将一定剂量的提取胰岛素注射到一个患严重糖尿病的5岁男孩体内,这个治疗方法是男孩的糖尿病得到长期控制,并活到了年。
(二)
自从发现胰岛素后,胰岛素注射的确挽救过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于是,胰岛素制剂在商业上成了一种炙手可热的医疗资源,价格高昂自不用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从牛和猪的胰脏中提取胰岛素用在人身上。然而,随着患者的急剧增加,即使让全世界的牛和猪都被用来提供胰脏也不够用了。曾有一段时间因不能够进口胰岛素的日本尝试着提取鲸鱼的胰岛素。
后来,从哺乳动物体内提取的胰岛素不能继续使用,还因为和人的胰岛素氨基酸的构成稍有不同,如果长年使用,后果严重,人体内就会产生抗体,胰岛素的功效会变差。
20世纪末,很多国家成功地应用转基因技术,依靠大肠菌或酵母菌来制备胰岛素。这样生产出来的胰岛素氨基酸构成和人的胰岛素完全相同,而且想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
但是,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日益进步,有不少医生现在都是尽量避免给病患注射胰岛素。
现代医学已经揭示,糖尿病大体可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在人婴幼儿时也会发病,原因是免疫细胞因为病*感染把自身制造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误认为是“异物”而对其进行大肆攻击,结果B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再分泌胰岛素,这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
如果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患者只能依靠持续的有规律的皮下注射来补充胰岛素,否则就不能维持生命。
过去,医生们都误以为1型糖尿病来自遗传,而实际上存在遗传倾向的却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摄入热量太多给胰脏增加了负担,结果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分泌出来的胰岛素作用下降而引起疾病,直观上这是一种因为肥胖等导致胰岛素的糖处理能力下降而发病的典型生活习惯病。
证实2型糖尿病和遗传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医学家们最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
尽管2型糖尿病的遗传基因目前尚未完全搞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饭后血糖升高的时候原本会瞬间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但是有些体质胰岛素只能慢慢腾腾地分泌出来,这种体质会遗传,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可以先肯定的是,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是糖尿病,那么一定要注意不要患上2型糖尿病。也就是说,存在易患2型糖尿病的人。
然而,即便属于这种体质,肝脏和肌肉也会巧妙地利用数量有限的胰岛素来适当处理血液中的葡萄糖,这期间不会患糖尿病或不表现出糖尿病的症状。但如果肝脏和肌肉中脂肪堆积,用数量有限的胰岛素难以处理葡萄糖,就会成为高血糖,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不及时治疗,病情则会迅速恶化,进而成为“百病之源”。
(三)
东西方的古代医者很早就认识到,人类的疾病源于“自然”,糖尿病也不例外。然而,现代社会的医者却把糖尿病看作是一种典型的文明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需要从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中去追溯糖尿病中的主要类型——2型糖尿病的产生说起。
人类上百万年的进化发展史是一部不折不扣和饥饿搏斗的漫长历史,如何靠极其有限的“捡漏”和一点点的野生作物活下去,一直是远古人类生活的主题。而能吃饱饭,那是最近1万年发展出稳定的耕作农业之后才逐渐实现的梦想。
在过去上百万年里,上顿还没吃饱,下顿找不着,人们普遍是血糖低的,也就无法开展大范围和能耗较大的活动,遇到猛兽袭击,分分钟命悬一线。但为了活下去,人体进化出了一种“自救机制”,那就是在遭遇猛兽袭击时,脑下垂体组织瞬间调动体内的一套“加油系统”(内分泌和外分泌),分泌出“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和“胰高血糖素”这些激素,将平时舍不得用而储藏在肝脏的“能量素”——葡萄糖驱赶出来救急,血糖得以迅速提升,完成“充电”的人就可以和野兽搏斗,或者大步流星地奔命。
不难发现,人体内提高血糖的激素有好几种,但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却只有胰岛素这一种。
这是人类祖先亲自替我们“设计”的精密构造的一个细节,或许也正是这个细节管束着我们的口腹之欲。
于是,当人类社会迈入农耕文明以来,人们逐渐告别了四处苦苦觅食的过去,竟然蹲在家门口就能吃饱喝足时,人群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珠圆玉润的身影,糖尿病也来登门拜访了。
年,在奥地利沃尔道夫附近的一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尊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形象石雕(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如下图所示),女神的面部、手脚等细节较为粗糙,头部仅刻有卷曲的头发,手臂细小,但身材则是夸张的丰乳肥臀。据信,这是一位两万年前的胖女神。
医学巨著《内分泌学史》(AHistoryofEndocrinology)的作者维克多·迈德韦伊看了这尊女神石像后,在他的著作中对此认真地解释道:“这是一起女性内分泌肥胖的案例,与久坐不动、过度饮食,在史前洞穴里过着单调生活有关。”
在我看来,那也可能是一位怀孕妇女的形象,也是一位疑似糖尿病的患者。
现代无疑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最为富足的时代,一个营养过剩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现代人既缺少运动,又吃得太多,蓄积了太多的脂肪,结果糖尿病患者数量爆发性地增加了。
据估计,中国14亿多人口中患糖尿病的可能不少于1亿人。50年前,中国6亿多人口中估计没有多少糖尿病患者,因为当时的人们不要说吃得太多或运动不足,就是能吃饱饭都是非常幸运的,所以没有几个人能被糖尿病看上,然而在迎来经济腾飞的几十年里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几十倍地增加了。
短短的50年,国人的遗传基因不会改变,但是生活环境和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糖尿病患者的暴增,充分说明这是生活富足带来的疾病。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觉得糖尿病患者的增多是体检普及的结果。听起来,不做体检,似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现在的体检越来越精密,患者想隐瞒真正的病情变得越来越难了。
除了空腹测血糖值的老办法,最新一种精密的检查法叫“糖化血红蛋白”(GHbAlc)水平测定法,可以知道从两个月前到抽血时的平均血糖。很多单位给员工定制的年度体检一般会包括这个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4.3%到5.8%之间为正常值,即使早饭前9点的血糖在mg/dl以下,但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超过了5.9%,也证明血糖有时候是异常的高。
除了体检,一个现实的问题更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