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庆市强基联合体学年高 [复制链接]

1#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A.新冠病*具有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

B.大肠杆菌无染色体,可通过无丝分裂增殖

C.酵母菌具有多个质粒,其质粒能自主复制

D.黑藻具有螺旋带状叶绿体,营养方式为自养

C

1、病*没有细胞结构。2、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无染色体,有环状DNA分子形成的拟核;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为二分裂。3、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是拟核或细胞核以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质粒能自主复制。

A、病*没有细胞结构,它没有核糖体,A错误;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无丝分裂,B错误;

C、细菌和酵母菌均有多个质粒,其质粒均能自主复制,C正确;

D、黑藻具有球形或椭球性的叶绿体,D错误。

2.关于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它们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某些种类的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

C.某些基因的某些片段没有遗传效应  D.rRNA是由核仁经过转录产生的

C

1、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2、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A、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某些种类的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B正确;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错误;

D、rRNA是由核仁中的DNA经过转录产生的,D正确。

故选C。

3.下图Ⅰ和Ⅱ是两个渗透装置,装置初期U型槽内的液面均相等,下列有关渗透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不属于渗透作用

B.图Ⅰ中,若仅水能透过半透膜,甲乙分别是等质量分数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则一段时间后,乙的液面高于甲液面

C.图Ⅱ中,若仅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一段时间后,乙的液面高于甲液面

D.图Ⅱ中,若蔗糖和尿素都不能透过半透膜,则一段时间后,乙的液面低于甲液面

A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判断最终液面高低需要看U型管中的半透膜两侧的溶质能否通过半透膜引起两侧渗透压的变化。

A、水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才是渗透作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不属于渗透作用,A正确;

B、图Ⅰ中,若仅水能透过半透膜,等质量分数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前者单位体积内水分子的数量少,若仅水能透过半透膜,水分子向甲侧扩散较多,一段时间后,乙的液面低于甲液面,B错误;

C、图Ⅱ中,若仅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尿素能透过半透膜,则甲侧溶液渗透压大于乙侧;一段时间后,乙的液面低于甲液面,C错误;

D、图Ⅱ中,若蔗糖和尿素都不能透过半透膜,则甲侧溶液渗透压小于乙侧,一段时间后,乙的液面高于甲液面,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细胞中酶和能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酶一般适于在它的最适温度下保存

B.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直接从生物体中获得的

C.缺乏叶绿素a和b的叶绿体将无法捕获红光

D.ATP的能量主要贮存在腺苷和磷酸之间的化学键中

C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不能发挥正常的催化作用。

2.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分子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这种化学键不稳定,使得末端磷酸基团有离开ATP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即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A、在低温时,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一般适于在低温下保存,A错误;

B、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来的,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B错误;

C、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故缺乏叶绿素a和b的叶绿体将无法捕获红光,C正确;

D、ATP的能量主要贮存在磷酸基团之间的特殊的化学键中,D错误。

故选C。

5.将密闭玻璃罩中的一株天竺葵从0时开始到上午10时(此时光照和温度等外界条件适宜)置于室外,测得其CO2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D时刻叶肉细胞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B.EF时段植株释放氧气的速率小于DE时段

C.若实验继续进行,短时间内CO2浓度将上升

D.B时刻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均能产生[H]

A

分析题图,在密闭的容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CO2浓度增加表示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即AD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CO2浓度降低表示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即DE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D点是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点。

A、D时刻整个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故该时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其本身的呼吸作用强度,A正确;

B、由曲线图可知,EF时段CO2减少的幅度高于DE时段,因此释放氧气的速率大于DE时段,B错误;

C、若实验继续进行,依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短时间内CO2浓度将下降,C错误;

D、B时刻对于凌晨2时到4时之间,没有光照,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不能产生[H],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甲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最多

B.细胞甲的子细胞都会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间期

C.细胞乙、丁的DNA分子数目均为6个

D.甲、乙、丙、丁分别属于4个不同物种的细胞

D

分析题图:甲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乙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可能表示植物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表示动物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表示动物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细胞甲的一个染色体组包含2条染色体,而细胞乙、丁的一个染色体组都含有3条染色体,而细胞丙的一个染色体组都含有2条染色体,A错误;

B、细胞甲的子细胞大多数会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间期,也可能进行分化,B错误;

C、细胞乙、丁的核DNA分子数目均为6个,还有少量细胞质DNA,C错误;

D、甲乙是植物细胞,丙丁是动物细胞,他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条、6条、4条、6条,因此他们属于4个不同物种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寿命比红细胞短,凋亡速率比红细胞快,与它们的功能有关

B.草履虫个体较大,有的细胞中出现两个细胞核,有利于增强控制能力

C.动物和植物体内都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叫做干细胞

D.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均会出现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C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

3、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A、白细胞的凋亡速率比红细胞快,与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的功能有关,A正确;

B、某些草履虫个体较大,含有两个细胞核,这利于管理细胞的遗传和代谢,B正确;

C、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叫做干细胞,C错误;

D、细胞分化、衰老即癌变后,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改变,D正确。

故选C。

8.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传递遗传信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NA分子复制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

B.转录时,D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

C.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不同时期mRNA的种类会不同

D.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可提高翻译的速率

B

生物体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通过基因水平、转录水平等的调控,表达基因组中不同的部分,其结果是完成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DNA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每条母链都可以作为模板链,合成与之互补的一条子链。

A、DNA分子在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分别以解开的每条DNA单链为模板,所以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DNA分子复制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A正确;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启动子),B错误;

C、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不同时期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mRNA的种类会不断发生变化,C正确;

D、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可提高翻译的速率,D正确。

故选B。

9.下列有关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多起点复制可保证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连续性

B.生物的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的生态学意义是能避免生态系统中出现占绝对优势的物种

D.高等动物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能使激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

D

生命现象的正常高效进行与反馈调节、多种种间关系等有密切关系。

A、半保留复制方式可以保证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连续性,DNA多起点复制缩短了复制所需要的时间,A错误;

B、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

C、收割理论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因此捕食者的捕食对被捕食种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能避免生态系统中出现占绝对优势的物种,C错误;

D、当高等动物体内性激素含量偏高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性激素水平降低,以保证性激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D正确。

故选D。

10.下面甲图为某动物的一对性染色体简图。①和②有一部分是同源区段(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区段(II1和II2片段)。乙图为该动物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中①可以代表人类Y染色体

B.II1和II2片段属于性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所以II1和II2片段上均不存在等位基因

C.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因素,乙图中ABC肯定不属于II2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

D.甲图中同源区段Ⅰ片段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C

甲图分析:①是Y染色体,②是X染色体。乙图分析: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可能是伴Y遗传,据此答题。

A、人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小,甲图中①不可能是人类的Y染色体,A错误;

B、II2片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其上存在等位基因,B错误;

C、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性染色体上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D错误。

故选C。

11.科学家发现在某雄性动物中有参与减数分裂的O基因和S基因,诱导其突变后,相应的减数分裂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O基因突变导致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细胞质无法正常分裂

B.S基因可能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四分体的形成

C.S基因突变后形成的精子与正常的卵细胞受精形成三倍体

D.若两个基因同时突变后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中染色体数目均异常

B

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A、据图可知:O基因突变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质无法正常分裂,A错误;

B、据图可知,S基因突变导致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故S基因可能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四分体的形成,B正确;

C、S基因突变后形成的精子少一条染色体或多一条染色体,与正常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是单体或三体,而非三倍体,C错误;

D、O基因突变后会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分裂,S基因突变后会导致同源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可能是两条联会,也可能是三条联会),若两个基因同时突变后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中染色体数目有可能会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细胞(若S基因突变时染色体两两联会),D错误。

故选B。

12.果蝇的正常眼和棒眼、黑背和彩背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现有4种纯合品系果蝇:正常眼黑背、正常眼彩背、棒眼黑背、棒眼彩背,某小组对果蝇两对性状进行研究,用正常眼黑背雌果蝇和棒眼彩背雄果蝇杂交,得到F1都是正常眼黑背果蝇,让F1相互交配,F2结果如下表所示。该小组同学在统计结果时,由于疏忽只统计了个体的性状数量,未统计F1、F2果蝇中雌雄的性别数量。(不具体区分在几号染色体上,不考虑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F2表现型

正常眼黑背

正常眼彩背

棒眼黑背

棒眼彩背

数量

90

89

31

A.果蝇的黑背和彩背性状中,彩背是显性性状。

B.表中数据不能确定等位基因A/a、B/b是否可以独立遗传

C.根据题意等位基因A/a、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有4种可能

D.进行一次杂交即可确定等位基因A/a、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D

1、根据题干表格分析可知,相对性状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为黑背,F2黑背:彩背=3:1,由此可确定黑背为显性性状。2、根据F2的性状分离结果可知,其分离比满足9:3:3:1,说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根据题意,等位基因A/a、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能是∶(1)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2)正常眼与棒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黑背与彩背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正常眼与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黑背与彩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A、根据分析,相对性状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黑背,F2黑背:彩背=3:1,由此可确定黑背为显性性状,A错误;

B、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位基因A/a、B/b是独立遗传的,B错误;

C、根据题意等位基因A/a、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有3种可能,C错误;

D、选择纯合正常眼黑背个体作父本,纯合棒眼彩背个体作母本,相互交配,统计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或统计子代出现的结果)即可,若子代雄果蝇全为正常眼黑背,则A/a、B/b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非同源染色体;若子代雄果蝇全为正常眼彩背,则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雄果蝇全为棒眼黑背,则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13.生物学研究中用到了很多科学方法,下列关于有关科学方法说法合理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B.蛋白质有多样性,生物性状也有多样性,生物性状是由蛋白质决定的属于类比推理

C.摩尔根用荧光标记法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D.科学家用同位素示踪法和差速离心法证明了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B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3、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A、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根据类比推理法推理出生物性状是由蛋白质决定的结论,B正确;

C、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现代分子生物学用荧光标记法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C错误;

D、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了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错误。

故选B。

14.某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不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C

1、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

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要到达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C处或A处,并刺激B处,如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收缩,则说明药物在A处起作用而在C处不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有阻断作用,故①④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5.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B.该激素由垂体合成,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

D.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

D

尿崩症导致对水分的重吸收困难,推知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新吸收水分,减少尿量的排出,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A、发生尿崩时,大量水分随尿液排出,会导致尿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B错误;

C、抗利尿激素是多肽激素,口服时会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所以不能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C错误;

D、发生尿崩的原因可能是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不正常,也可能是激素含量正常,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D正确。

故选D。

16.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感染所致。下图为新冠病*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a能特异性识别新冠病*,并能摄取、处理、暴露抗原

B.物质甲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细胞c,使其细胞周期变长

C.当流感病*再次入侵人体时,物质乙能与其特异性结合

D.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发生⑨时,会发生⑦过程,⑦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据图分析可知,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物质乙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①是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新型冠状病*并暴露出抗原的过程,过程②是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

A、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新冠病*,并能摄取、处理、暴露抗原,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物质甲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

C、物质乙是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新冠病*结合,不能与流感病*结合,C错误;

D、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有记忆细胞,可以发生二次免疫,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17.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A.由图可知,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芽尖,其对芽尖生长的影响一定不同

C.若图示为生长素浓度对横放茎茎尖的影响,近地侧和远地侧的浓度可能分别为d、a

D.若图示为生长素浓度对横放根根尖的影响,近地侧和远地侧的浓度可能分别为e、b

C

图中c点促进作用最强,b、d促进作用相同,a、e促进作用相同,f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茎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两重性,因为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

A、图中曲线看出,生长素浓度为a、b、c、d、e点时对植物器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f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没有体现两重性,A错误;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芽尖,其对芽尖生长的影响可能相同(最适浓度两侧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可能相同),B错误;

C、若图示为生长素浓度对横放茎茎尖的影响,近地侧的浓度高促进生长作用强,远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作用弱,可以用为d、a分别表示,C正确;

D、若图示为生长素浓度对横放根根尖的影响,近地侧的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图中除f点,均为促进生长,D错误。

故选C。

18.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施用10-4mol/L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B.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C.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D.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B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分析题图可知,与施用10-4mol/L的IAA(实验组)相比,未施用的植株(空白对照)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A正确;去掉未施用IAA的植株的部分芽和幼叶,侧根部位的IAA浓度会降低,侧根的正常生长受影响,其数量将减少,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促进侧根增加的范围内IAA的浓度都能抑制主根的生长,C正确;据图分析,在较低浓度范围内,IAA对诱导侧根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0的比较),在达到一个较高浓度后却发挥了抑制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D正确。

判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与未使用生长素进行比较,大于未使用生长素时表现为促进,小于未使用生长素时表现为抑制。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A、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以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B正确;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但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不一定越少,因为人类可以从各个营养级获得能量,C错误;

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基质,也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20.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B.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总体乙的竞争力大于甲

C.若乙种群为养殖的草鱼,则在t4时能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D.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C

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种群数量最终减少,说明竞争力弱,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数量都增加,则竞争强度由弱→强,t3时间后,甲种群数量减少,则竞争能力减弱,说明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K/2值,即t4。

A、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其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而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总体甲的竞争力小于乙,B正确;

C、若乙种群为草鱼,因t4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密度为K/2,不能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在t5即K值时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C错误;

D、t4~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但仍然大于0,说明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需依次经过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等时期。下表为水稻的早衰型品种和持绿型品种在相应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指标。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生长时期

光补偿点

(μmol·m-2·s-1)

光饱和点

(μmol·m-2·s-1)

最大净光合速率

CO2/(μmol·m-2·s-1)

品种甲

品种乙

品种甲

品种乙

品种甲

品种乙

抽穗期

63

46

23.13

26.98

蜡熟期

75

72

19.17

12.63

(1)该实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变量,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控制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写出两个)。

(2)进入蜡熟期后,持绿型品种则由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仍保持较高,往往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而早衰期品种出现“籽叶皆*”现象。由表中数据推测,属于早衰型的是品种___________(填“甲”或“乙”)。

(3)某同学认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早衰型水稻的产量必将低于持绿型水稻,你认同吗?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技术人员对抽穗期的品种甲增施适宜浓度的氮肥(其他生长条件不变),其光补偿点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光照强度、生长时期、水稻品种(2).温度、CO2浓度(3).籽*叶绿(或籽*叶青)(4).乙(5).不认同(6).根据表中数据无法确定不同品种各生长时期的平均净光合速率的大小及生长时长(7).变小

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光的补偿点是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指在一定的光强度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即光的饱和点是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最小光照强度。

(1)光补偿点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光的饱和点是指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最小光照强度。因此测定水稻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需要以光照强度作为自变量,同时根据表格可知,自变量还有不同品种的水稻和水稻的生长时期;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因此在测量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时,需要控制环境中的温度和CO2浓度。

(2)进入蜡熟期后,早衰期品种出现“籽叶皆*”现象,而持绿型品种则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仍保持较高,往往出现“叶青籽*”的现象。进入蜡熟期后,由于持绿型的叶片中仍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因此其光合作用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再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品种甲的光饱和点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在该时期均高于品种乙,因此可以推测品种乙属于早衰型。

(3)仅根据表中数据无法确定不同品种各生长时期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大小及生长时长,因此无法判断持绿型水稻的产量必将高于早衰型水稻,所以不认同该同学的说法。

(4)对抽穗期的品种甲增施适宜浓度的氮肥,则光合速率增加,而呼吸速率保持不变,为了使得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补偿点需要左移,即变小。

本题以相关实验数据为载体,考查植物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含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作答。

22.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某中学的生物小组同学提出四种假设:①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②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③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④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为了验证假设,他们用该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进行交配实验并得到F1。请你从遗传学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经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请从性状和繁殖两方面提出其作为材料优点:____

(2)欲测定果蝇的基因组的DNA序列,应测_______条常染色体上的DNA

(3)若生物小组的杂交实验结果: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雌雄个体之比为2∶1。请分析4种假设的正误,并从F1表现型及比例阐述假设②和④的理由:

假设①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或者错误)

假设②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或者错误),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③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或者错误)

假设④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或者错误),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快(2).3(3).错误(4).错误(5).若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则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应为1∶1,雌雄个体之比也为1∶1,与题意不符(6).正确(7).错误(8).若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则后代性别比例不受影响

1、果蝇具有培养周期短,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优点,所以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

2、由于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说明雄性有一半死亡,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

(1)果蝇具有培养周期短,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优点,所以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5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即3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

(3)由于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说明雄性有一半死亡,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设突变雌性的基因型为XRXr,野生型雄性的基因型为XrY,则其杂交后产生的后代如下表:

XR

Xr

Xr

XRXr雌性突变型

XrXr雌性野生型

Y

XRY雄性突变型(死亡)

XrY雄性野生型

综上所述,假设①错误;

假设②错误,理由是若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则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应为1∶1,雌雄个体之比也为1∶1,与题意不符;

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假设③正确;

假设④错误,理由是若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则后代性别比例不受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方法,这属于学生的难点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所对应的基因型,以及熟知基因的分离定律。

23.一氧化氮(NO)是一种神经递质,是迄今在体内发现的第一个气体性细胞内及细胞间信使分子。图表示NO与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Ca2+在图示过程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大多数神经产生兴奋时膜外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3)据图分析,NO在储存、释放和作用对象上与乙酰乙酰胆碱不同之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促进NO的生成(2).促进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从而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3).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4).钠离子大量内流(5).NO不储存在突触小泡内(6).NO的释放不依赖于胞吐作用,而是通过自由扩散(7).NO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是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内的鸟苷酸环化酶

题图分析:动作电位传递到突触小体时,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使突触小体中的精氨酸在NO合酶作用下产生NO,NO通过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与鸟苷酸环化酶结合,使平滑肌细胞松弛。

(1)动作电位传递到突触小体时,Ca2+进入突触小体,使突触小体中的精氨酸在NO合酶作用下产生NO,NO通过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与鸟苷酸环化酶结合,使平滑肌细胞松弛。Ca2+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突触前膜,使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后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平滑肌细胞松弛。因此膜两侧Ca2+浓度差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和NO的合成。

(2)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兴奋部位膜外的电位表现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该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

(3)由图可知,NO的生成和乙酰胆碱的释放均需要钙离子激活。NO在储存、释放和作用方式上与乙酰胆碱的不同,主要表现在:①NO不储存于突触小泡内:②NO的释放不依赖于胞吐过程而是自由扩散;③NO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是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内的鸟苷酸环化酶。

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结构、突触结构、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下图是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部分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①和③营养级,分别与图1甲、乙、丙、丁四种群中的哪一个对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段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____。

(4)图3中缺少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请用文字和→的形式表示出来:___________。

(5)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kJ能量,B代表的生物最多可获得________kJ能量。

(6)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_____________。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丁、甲(2).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3).增长型(4).无机环境→D、A→C(5).(6).减弱(7).水

据图1分析可知,丁是生产者、甲乙丙是消费者,其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一个个体的增加或减少会对其它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图2可知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次级消费者,④三级消费者。图3中D为生产者,A和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1)图2中①为生产者,可对应图甲的丁,③为次级消费者,可对应图甲的甲。

(2)图甲食物链关系为丁→乙→甲→丙,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由于没有了天敌,其数量会增加,后又因为食物缺少,数量又会下降,最终会维持稳定。

(3)甲种群在c点,从图中可看出,甲的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因此此时种群呈现增长型。

(4)图3中D为生产者,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碳,其中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图3中,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D是生产者,A和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D的光合作用过程和A→C的分解作用过程。

(5)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kJ,在食物链D→A→B中,B的增重最多为:kg×20%×20%=kJ。

(6)该农田弃耕后进行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即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水分不足。

此题主要考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碳循环以及查学生对图形的识别、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图形的相关知识。

25.鞣质是常见的中药成分,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具有止血、杀菌等作用。它不溶于石油醚,易溶于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酸乙酯______(溶或不溶)于水,从树皮中提取鞣质时常选用萃取法,用此方法提取鞣质时,应对原料进行_______________处理。

(2)某科研小组探究了鞣质对自然界中生存环境条件相同的甲、乙、丙三种细菌的杀伤能力,作了以下实验,请你把以下步骤补充完整:

第一步:制备含有适量鞣质的完全培养基和不含鞣质的完全培养基;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______________。

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分析:

①针对实验中用的培养皿、金属用具等,一般选用的灭菌方法为__________,采用该方法灭菌的一般是__________的物品。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乙细菌对鞣质具有非常强的抵抗能力,请写出乙细菌具有抗鞣质能力的最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鞣质对甲细菌的杀伤能力强于丙,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溶(2).粉碎、干燥(3).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细菌接种到含鞣质的完全培养基和对照组1(不含鞣质的)的培养基上,对照组2不接种(4).菌落大小(5).干热灭菌(6).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7).乙细菌能产生分解鞣质的酶(8).实验组与对照组1的甲菌落直径比小于丙菌落直径比

鞣质易溶于乙酸乙酯,故可用乙酸乙酯提取植物中的鞣质。可根据细菌菌落大小判断鞣质对细菌的杀伤能力。

1)乙酸乙酯不溶于水;用萃取法从树皮中提取鞣质时应对原料进行粉碎、干燥处理,保证树皮和提取剂充分接触,提高萃取效率。

(2)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鞣质,因变量为细菌的存活情况。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第二步: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细菌接种到含鞣质的完全培养基和对照组1(不含鞣质的)的培养基上,对照组2不接种;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大小。
  
   

实验分析:①针对实验中用的培养皿、金属用具等,一般选用的灭菌方法为干热灭菌,采用该方法灭菌的一般是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乙细菌对鞣质具有非常强的抵抗能力,可能因为乙细菌能产生分解鞣质的酶;实验组与对照组1的甲菌落直径比小于丙菌落直径比,可推知鞣质对甲细菌的杀伤能力强于丙。

未接种的培养基用于检测是否由杂菌污染。

26.我国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目前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重组新冠疫苗的制备流程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S蛋白基因_____(有或无)启动子,图中Ad5的作用是作________,它应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2)基因工程中步骤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组疫苗注入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对抗新型冠状病*的入侵。

(4)新冠疫苗也可能通过蛋白质工程来生产。蛋白质工程是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______________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或通过______________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1).无(2).载体(3).能自我复制,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受体细胞无害(4).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5).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6).基因工程(7).基因合成(8).基因修饰

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提取新型冠状病*RNA,②过程为逆转录形成cDNA,从cDNA中提取S蛋白基因,与人5型腺病*构建形成基因表达载体,形成重组新冠疫苗,将疫苗注射到机体内,检测相应抗体的形成。

(1)图中的S蛋白基因是由cDNA文库中提取的,cDNA是通过RNA逆转录形成的,无启动子,图中Ad5的作用是作运载体,运载体具有的特点:能自我复制,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受体细胞无害。

(2)步骤④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3)重组疫苗注入人体的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新型冠状病*侵入机体时,可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抗体可与新型冠状病*结合,阻止其在体内的传播。

(4)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基因合成一种新基因,控制形成一种新的蛋白质,或通过基因修饰对目的基因进行修饰,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