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课笔记最全的听课笔记一网打尽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的药方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13.html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年05月11-1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的“第二十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已圆满完成。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和讲座,同时邀请了相关专业的医师及研究者(包括:中医风湿专业、中西医结合风湿专业、综合内科专业、肾脏病专业、消化专业、呼吸专业、血液专业、皮肤病专业、神经病专业、儿科专业、骨科专业、检验专业及临床免疫学专业等)参会,共同探讨了风湿病学及相关的临床、基础的研究问题。希望通过全国风湿病学同道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我国风湿病学整体水平,实现分会的使命——学术、求精、创新、发展。

医院风湿免疫科共有28人参会,投稿30篇,列全国第7;大会发言7个,壁报交流7个,医生代表在血管炎病例比赛中荣获第二名。

下面医院风湿免疫科参会代表合影。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Part1

“风湿病基础研究/大数据/精准医学/新技术等”篇

间充质干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前景—讲者孙凌云

记录者:罗兴

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广泛,能进行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并且有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骨髓MSC存在诸多异常,如细胞骨架异常、吸引表达异常、分化潜能下降、调亡增加、衰老增加、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等,因此自体MSC移植治疗疗效不佳。对狼疮鼠的研究表明,异种MSCT疗效显著,其中治疗后尿蛋白、自身抗体和肾脏免疫复合物水平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骨形成增加。因此,在临床上,开展使用脐带血来源MSC治疗难治性SLE。移植后,患者疾病活动性评分显著下降,尿蛋白和肾功能得到改善,抗体滴度下降。其中,异体MSCT抢救危重症难治性SLE肺泡出血成功,成功抢救4例。长期随访证实异体MSC移植治疗SLE有效,五年总缓解率达41%,其中完全缓解率达32%。

异体MSC治疗SLE的机制,主要是基于MSC修复、自我更新以及免疫调节功能。MSC能提高SLE患者Treg细胞数量,促进其增值,MSC调节Treg依赖于TGF-β。MSC移植SLE患者Tfh细胞的产生,下调Tfh细胞的数量,抑制Tfh细胞的分化和增值。MSC分泌IDO抑制T细胞的增值,同时MSC可以改善T细胞自噬。SLE患者骨髓MSC调节B细胞异常,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的产生,这与CCL2表达下调相关。OAZ基因表达异常是SLE患者MSC产生CCL2减少的内在原因。因此,异体MSC通过OAZ-CCL2信号同路调控SLE患者B细胞紊乱。MSC可以上调SLE患者巨噬细胞CD的表达(M2表型),上调巨噬细胞对CD4+细胞T细胞增值的抑制能力,上调巨噬细胞对荧光微球及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MSC通过IL-6调控SLE患者的巨噬细胞。MSC治疗可以上调狼疮鼠脾脏NK细胞的数量,恢复其杀伤功能。MSC移植补体的活化,通过抑制C5a分子发挥疗效。因为,相对于生物制剂的单靶点治疗,MSC细胞疗法是多靶点的治疗。MSC治疗安全性较好,对多例行MSCT自身免疫病患者随访十年,感染发生率29.9%,肿瘤发生率1.2%,十年内总死亡率11.9%(其中因原发病死亡62.2%)。当前研究提示异体MSC移植治疗SLE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MSC来源、制备、扩增、储存、运输以及使用程序的统一标准;大样本RCT研究;以及精准治疗等等。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广泛,能进行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并且有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骨髓MSC存在诸多异常,如细胞骨架异常、吸引表达异常、分化潜能下降、调亡增加、衰老增加、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等,因此自体MSC移植治疗疗效不佳。对狼疮鼠的研究表明,异种MSCT疗效显著,其中治疗后尿蛋白、自身抗体和肾脏免疫复合物水平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骨形成增加。因此,在临床上,开展使用脐带血来源MSC治疗难治性SLE。移植后,患者疾病活动性评分显著下降,尿蛋白和肾功能得到改善,抗体滴度下降。其中,异体MSCT抢救危重症难治性SLE肺泡出血成功,成功抢救4例。长期随访证实异体MSC移植治疗SLE有效,五年总缓解率达41%,其中完全缓解率达32%。异体MSC治疗SLE的机制,主要是基于MSC修复、自我更新以及免疫调节功能。MSC能提高SLE患者Treg细胞数量,促进其增值,MSC调节Treg依赖于TGF-β。MSC移植SLE患者Tfh细胞的产生,下调Tfh细胞的数量,抑制Tfh细胞的分化和增值。MSC分泌IDO抑制T细胞的增值,同时MSC可以改善T细胞自噬。SLE患者骨髓MSC调节B细胞异常,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的产生,这与CCL2表达下调相关。OAZ基因表达异常是SLE患者MSC产生CCL2减少的内在原因。因此,异体MSC通过OAZ-CCL2信号同路调控SLE患者B细胞紊乱。MSC可以上调SLE患者巨噬细胞CD的表达(M2表型),上调巨噬细胞对CD4+细胞T细胞增值的抑制能力,上调巨噬细胞对荧光微球及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MSC通过IL-6调控SLE患者的巨噬细胞。MSC治疗可以上调狼疮鼠脾脏NK细胞的数量,恢复其杀伤功能。MSC移植补体的活化,通过抑制C5a分子发挥疗效。因为,相对于生物制剂的单靶点治疗,MSC细胞疗法是多靶点的治疗。MSC治疗安全性较好,对多例行MSCT自身免疫病患者随访十年,感染发生率29.9%,肿瘤发生率1.2%,十年内总死亡率11.9%(其中因原发病死亡62.2%)。当前研究提示异体MSC移植治疗SLE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MSC来源、制备、扩增、储存、运输以及使用程序的统一标准;大样本RCT研究;以及精准治疗等等。

MPO-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讲者周香莲

记录者:罗兴

MPO-ANCA具有致病性,其作为MPO-AAV的致命性抗体,由浆细胞分泌。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需要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参与,这个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收集40例未治疗的活动性MPO-AAV患者血标本及临床资料,以及30例正常自愿者血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Tfh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ELISA检测血清中IL-21及MPO-ANCA的水平,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PO-AAV患者各器官受累中肾脏、肺脏受累比例最高。病例组CD4+CXCR5+(Tfh)细胞占CD4+T细胞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病例组ICOS+Tfh细胞及PD-1+Tfh细胞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病例组血清中IL21水平高于对照组,MPO-ANCA水平为0.。cTfh细胞比例与BVAS评分呈正相关,推测外周Tfh细胞数量异常可能与MPO-AAV发生、发展相关。ICOS+cTfh细胞百分率以及ICOS的MFI均高于对照组,ICOS的MFI与BVAS正相关,提示MPO-AAV患者cTfh细胞表面分子异常升高可能会加重病情,可能是ICOS对Tfh和B细胞的成熟分化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所致。PD-1+cTfh细胞百分率以及PD-1的MFI均高于对照组,ICOS的MFI与BVAS不相关,推测可能是疾病过程中PD-1具有负向调节功能,它的异常增加部分平衡了ICOS的正向调控,最终导致了Tfh细胞增加及病情恶化。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21与MPO-ANCA水平呈正相关,Tfh细胞比例与IL21以及MPO-ANCA呈正相关,提示cTfh可能通过分泌IL-21辅助B细胞成熟分化分泌致命性抗体MPO-ANCA,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有肾脏损坏患者cTfh细胞百分率,ICOS的MFI均高于无肾脏损害患者;患者肾脏BVAS分别与cTfh细胞百分率、ICOS的MFI呈正相关,提示cTfh可能参与并加重肾脏损害,这一过程可能与ICOS密切相关。

如何改变骨关节炎的疾病进展—讲者DavidHunter

记录者:许英明

循证医学表明骨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全关节的疾病。近年来,由骨关节炎引发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骨关节炎病人越来越多。骨关节炎所致疼痛严重困扰患者。骨关节炎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很多患者因此丧失劳动能力,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改变骨关节炎的疾病进展可以从预防、延缓进展、缓解症状三方面入手。预防骨关节炎可以从减少肥胖、损伤、减少职业暴露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我国肥胖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极大的增加了骨关节炎的发生率。同时,减少骨关节炎的发生,要减少外伤风险。骨关节炎的自然病程发展到终末期只能进行关节置换,因此通过预防以及改变疾病进程,我们可以降低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Newinsightsintothepathogenesisof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indingnovelplayersandtherapeutictargets—讲者沈南

记录者:郑艳

沈南教授从全新的角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狼疮发病机制可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遗传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参与的自身免疫启动,接着就是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树突细胞,T细胞,B细胞参与的异常免疫应答,以及进一步的巨噬细胞参与的炎症及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启动:收集患者病理医疗,分别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寻找发病相关的遗传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然后利用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对其进行功能验证。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在两个转录因子GTF21,GTF21RD1之间的非编码区,发现了一个强关联的遗传突变rs(Pmeta=3.75,OR=2.38),该位点位于染色体7q11.23,利用经典测序、深度测序、GWAS等方法,对该位点进行遗传分析发现与NCF1相关rs等22个狼疮风险位点和23个非狼疮风险位点。这一结果提示在分析狼疮相关功能突变时需要结合多种途径精确定位,才能不忽略一些重要功能突变。

表观遗传因子包括miRNA和LincRNA等。以狼疮深为例,miR-过表达可以促进I型IFN诱导的CCL2,CCL5,CXCL10,以及IL6的分泌。miR-可抑制IFN诱导的下游靶基因表达,调节Pristane诱导的狼疮肺损伤和肺出血率。miR-b靶向IFN相关的通路,发挥负向调控昨晚,敲除后可以逆转小鼠狼疮肾。miR-a靶向调控STAT3和IL-6R,,抑制狼疮相关致病性Th17效应基因的表达,miR-a核酸模拟物体内干预可以有效抑制致病性Th17细胞。miR-21在狼疮病人,狼疮小鼠以及狼疮小鼠CD4+T细胞中表达均上调,并可以选择性促进致病性Th17细胞的分化。RNA_seq结果提示miR-21KO小鼠中致病性Th17细胞糖代谢功能缺陷。另外狼疮发病中lincRNA也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长链非编码RNANEAT1参与狼疮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linc4/27参与受累组织IFN介导的炎症通路。

免疫调节紊乱:B细胞亚群在狼疮免疫调节紊乱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虽然B细胞相关靶向治疗已经用于临床,但由于广泛抑制而带来较多副反应,因此寻找并靶向致病性B细胞尤观重要。狼疮患者血清和INFa可以加强过渡性B细胞分泌IL6,过渡性B细胞与狼疮疾病活动度直接相关,有效治疗后过渡性B细胞亚群减少。结果提示过渡性B细胞和产生IL6的过渡性B细胞可以是治疗狼疮的有效靶标。

组织炎症损伤:在狼疮进展过程中,Tbet+CD11c+B细胞可以对于治病抗体的产生非常重要。T_bet在狼疮小鼠外周血CD11c+B细胞中表达升高,敲除Tbet可以减少狼疮小鼠产生的CD11c+B细胞的比例和数量。CD11c+B细胞的的分化依赖于关键转录因子Tbet。另外在狼疮患者中Tbet_CD11c+B细胞数量显著升高,比例与抗染色质抗体水平有关。

因此,沈南教授提示,建立特异性的生物标志性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和疗效评价,并针对性使用靶向药物,在个体化诊疗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Thecapacitors,mTOR/autophagyandosteoarthritis/Ads—讲者张跃

记录者:缪金林

首先张跃博士介绍了健康长寿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敲除导致线虫的寿命翻倍,雷帕霉素处理小鼠可以延长寿命和健康时长,且次作用在宠物狗也得到了证实。而且,二甲双胍的作用靶点也是mTOR分子,一项对老人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延迟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或痴呆症发生,延缓衰老,达到异病同治的作用

mTOR/PPARγ/ULK1信号在骨关节炎自噬中的作用。自噬是机体清楚体内垃圾的途径之一,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研究表明,骨关节炎患者体内自噬增强,且mTOR/PPARγ/ULK1信号途径通过调控自噬在骨关节炎中发挥重要作用,

维生素D受体与RA、SSc、PM/DM、AS、SLE等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密切,而开发经过优化的维生素D治疗自身免疫病也成为可能,并为此付出努力,未来有希望获得突破。

小剂量IL-2对pSS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影响及短期疗效分析—讲者苗苗

记录者:缪金林

与健康对照相比,pSS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数量无显著差异,而CD4+Treg细胞的数量比正常人明显降低,Th17/CD4+Treg细胞比值也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小剂量IL-2治疗可以重建和维持pSS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CD4+Treg细胞的平衡,治疗本身比较安全,短期疗效不明显,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探索其长期疗效和预后。此外,结果提示Treg细胞降低导致的自身免疫不耐受可能是pSS的发病机制,但具体是免疫抑制,还是免疫调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吡非尼酮在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中抗纤维化作用研究—讲者吴超琛

记录者:罗兴

吡非尼酮治疗CTD-ILD抗炎作用明显,早期及时应用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及影像学特征。吡非尼酮治疗CTD-ILD安全性好。吡非尼酮早期治疗可明显减低模型小鼠的疾病程度,改善肺结构。吡非尼酮能明显抑制TGF-β1对HLFs表型转换和细胞骨架蛋白重组的诱导作用,降低增值、迁移侵袭能力和细胞分泌能力。吡非尼酮能明显抑TGF-β1对HLFs的刺激诱导能力,使p-Smad3和ATF3表达上调减弱。ATFKO的HLFs增值、迁移侵袭能力和α-SMA、p-Smad3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对TGF-β1的诱导刺激能力均明显弱于正常的HLFs。因此,吡非尼酮能改善CTD-ILD患者肺功能结果和影像学评分;吡非尼酮减少博来霉素肺纤维化鼠模型肺结构破坏、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程度;吡非尼酮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ATF3/Smad3通路从而减少HLFs表型转化而实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讲者庄越

记录者:罗兴

建立了一套综合的SSc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能对病情做出更全面的评估:1.欧洲硬皮病研究组活动指数(ESSGindex)2.改善Rodnan评分(MRSS)3.皮肤的厚度和弹性(超声检测)4.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AQ-DI)5.简式健康调查量表(SF-36)6.炎症指标(血沉、CRP)7.免疫指标(补体、IgA、IgM、IgG、T细胞亚群)8.肺功能指标(FVC、残气量RV、肺总量TCL、DLCO)9.肢端溃疡变化情况10.甲襞毛细血管镜检查(NVC)11.皮肤温度(红外线检查)。UC-MSCs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与单用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可显著改善SSc患者疾病活动度、躯体疼痛、皮肤受累、肢端微循环。

IL-23/IL-17轴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讲者张静如

记录者:缪金林

强直性脊柱炎(AS)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新骨形成是AS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表明IL-23/IL-17轴在AS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明确IL-23/IL-17轴对成骨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大鼠原代成骨细胞高表达IL-17受体、低表达IL-22受体、不表达IL-23受体;且三种不同成骨细胞株均低表达IL-17、IL-22和IL-23受体。功能实验显示IL-22和IL-23对原代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均无显著影响,而IL-17可明显抑制原代成骨细胞分化,但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由此提示IL-23/IL-17轴对成骨细胞有重要作用,但其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平衡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具体下游信号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Whywedevelopautoimmunediseases-theroleofnutrientsandtheeffectofmicrobiome?

我们为什么会得自身免疫病——营养因素的作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讲者:YehudaShoenfeild记录人:许英明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类型多种多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群落,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微生物密切相关。自身免疫病种类众多,发生率约占总人群的5-10%,而且在女性中更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64岁以上老年女性的五大致死原因之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罹患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免疫缺陷状态、遗传因素、体液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基因类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最重要的发病基础。HLA-DRB1多样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自身免疫病具有显著地地理-流行病学特征,与紫外线强度(影响维生素D合成),寄生虫感染情况、肥胖情况(瘦素)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Treg。

卫生水平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也有较大关系。研究表明,婴儿期卫生水平的提高与成人时出现类风湿因子有一定相关性。孕期微生物组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亦密切相关。感染情况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疟疾常伴发寄生虫感染,却很少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疟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自身免疫性肾炎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保护性作用。

研究发现,在蠕虫感染高发的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罕见,蠕虫可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并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蠕虫分泌的磷酰胆碱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基于此,研究出了特夫素-磷酰胆碱(TPC).TPC可在体外诱导THP-1细胞系向具有抗炎作用的2型巨噬细胞分化。TPC对狼疮小鼠有治疗作用,显著降低狼疮小鼠的狼疮肾炎表现。在ZBxW/F1小鼠给予TPC,其尿蛋白水平降低。TPC可延长狼疮易感小鼠的生存时间。TPC可以影响微生物群落类型,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有显著治疗作用。

因此,微生物群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Part2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篇

CSTAR中国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

讲者:赵久良记录者:丁进

SLE是一种表现复杂、异质性强的疾病,是最主要的致死性风湿性疾病,有必要分析其长期预后与主要死因。

CSTAR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SLE数据库和样本库,目前已收集例SLE患者临床资料及生物学样本例。CSTAR入选了其中来自75家中心的例长期随访的SLE患者进行研究,最长随访时间超过7年,对其进行预后分析。

研究显示,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99.3%、98.2%和97.2%,其中第一位死因为感染,占33.2%,其次为肾功能衰竭(18.7%)、神经精神狼疮(13.8%)与心血管疾病(11.5%)等。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起病至确诊时间1年、起病年龄50岁、有重要器官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还有需要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