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科普长痘痘脾气暴躁快来看看你是 [复制链接]

1#

很多人对内分泌失调缺乏足够的了解,有人认为长痘痘、脾气暴躁、肠胃不好就是内分泌失调;有人认为月经紊乱就是内分泌失调;还有人认为男性没有“内分泌”,可见不少人对“内分泌”的认识有所欠缺。其实,许多内科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甲减、痛风、肥胖等)和妇科疾病都与“内分泌”密切相关。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各脏器功能、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以及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其实也都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相关联。然而,很多患者不太清楚内分泌科到底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本期让我们跟随杨晓晖教授来一探究竟吧!

什么是内分泌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分散存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主要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发布调节信息,并产生相应的调节效应,从而实现对与人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功能活动的全面调控。

从解剖角度讲,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由许多内分泌腺体以及分布于其它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所组成。人类的内分泌腺主要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女性的卵巢和男性的睾丸)、胰岛、松果体、胸腺等;而内分泌细胞又广泛分布于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胃肠道、皮肤等。这些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虽说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但生物活性极高,作用之大不可小视。

内分泌系统是怎么调节的?

内分泌腺体间也有“上级”和“下级”之分,上下级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反馈、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就是众多腺体的“最高首长”,脑垂体则是上传下达的“中层干部”,而肾上腺、胰腺、甲状腺、甲状旁腺、性腺等靶腺则相当于做具体工作的“业务员”,由它们合成和分泌各种在生命活动中起特定作用的激素。

简单地说,下丘脑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例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促使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例如促甲状腺激素等),最后由后者作用于各自的内分泌腺(如甲状腺等),以分泌相应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等),这种逐级敦促放大效应就是“正反馈调节”;反之,当外周血液或组织中激素量已经足够时,又会反过来向它们的上级(下丘脑及垂体)“禀报”,后者即相应减少“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激素的分泌,这就是“负反馈调节”。

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内分泌疾病?

1

多尿、口干、多饮、体重下降、疲乏无力,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2

怕热、多汗、心悸、多食、消瘦、焦虑、失眠、大便次数增多、突眼、颈粗,提示可能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3

成人畏寒怕冷、萎靡嗜睡、心跳过缓、腹胀纳差、反应迟钝、少言寡语、记忆力减退、颜面虚浮、皮肤干燥、唇厚舌大、声音嘶哑;儿童又矮又呆,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

4

甲状腺部位疼痛及触痛明显,同时伴有发热、心悸、出汗,血沉异常增快(≥50mm/h),提示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

5

反复发作性足趾关节肿痛,同时伴有血尿酸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痛风;

6

不明原因的腰腿痛、驼背、身高比年轻时明显缩短、容易骨折,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

7

顽固的骨关节疼痛、频发的自发性骨折、反复发生尿路结石、食欲不振、腹胀便秘、高血钙,提示可能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

8

手足抽筋(有时表现为“癫痫样”发作)、四肢麻木刺痛、情绪亢奋焦躁、低血钙,尤其是曾有颈部手术或放疗病史者,提示可能存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旁减”);

9

毛发脱落、肤色浅淡,食欲减退、乏力、浮肿、性欲减退、闭经,尤其是分娩时曾有大出血病史的女性,往往提示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10

持续性高血压,同时伴低血钾、乏力、夜尿多、周期性下肢肌无力,提示可能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1

烦渴、多饮、多尿、“尿比重”和“尿渗透压”降低,提示可能是尿崩症;

12

女性出现月经稀发或过早闭经、不明原因泌乳、不孕不育。男性乳房发育、阳痿及不育,提示可能是泌乳素瘤。

如何让内分泌乖乖听话?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要尽量丰富多样,多吃谷物、蔬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少盐少油。

坚持锻炼

多做有氧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有助于缓解紧张,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平衡内分泌系统。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如慢跑、跳舞、瑜伽等。

作息规律

每天早睡早起是调节内分泌的有效措施。工作和休息一定要有规律,尽量减少熬夜,保证晚上11点之前能够入睡。

积极乐观

调节心理也是改善内分泌紊乱的有效途径。日常情绪稳定,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减压,不生闷气,能调节身体,保持内分泌稳定。

中医认识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从中医角度看这一系统的生理作用,正是“阴阳平衡”的结果,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人体及其各部分组织结构都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人体之所以发生疾病正是由于这种阴阳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见阴阳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中医防病治病的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治疗主要是以平衡阴阳、调畅气血为原则。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进行个体化调理。根据实践证明,内分泌失调及早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内分泌系统疾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如果感觉身体出现相关异样表现,请及时就医。

END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杨晓晖

编辑:陈艺璇王许

审核:杨娜韩偎偎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bjzyyx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