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理学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是缺少铜吗 https://m-mip.39.net/man/mipso_7007739.html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萎缩(atrophy):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体积增大

4.假性肥大(pseudohypertrophy):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纤维或脂肪组织大量增生使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假性肥大。

5.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6.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取代的过程

7.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8.气球样变(ballooningdegeneration):由于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

9.脂肪变(fattychange):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0.玻璃样变(hyalinedegener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11.淀粉样变(amyloidchange):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白质和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具有淀粉染色特征

12.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necrosis):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干燥、质实状态

13.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necrosis):细胞组织坏死后发生溶解液化

14.干酪样坏死(caseousnecrosis):坏死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色,状似干酪

15.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necrosis):坏死后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状无结构物质,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

16.脂肪坏死(fatnecrosis):脂肪细胞发生酶解性或创伤性坏死,属液化性坏死

17.窦道(sinus):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18.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修复(repair):损伤导致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发生缺损后,由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进行修补,修复缺损区组织结构的过程

2.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通过基因选择性表达使其在结构和功能上转变成另一种分化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的转分化

3.接触抑制(contactinhibition):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分散贴壁生长的细胞一旦相互汇合接触,即停止移动和生长的现象。细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

4.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为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5.瘢痕组织(scartissue):由肉芽组织改建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上呈收缩状态,灰白色、半透明、质硬韧;镜下为透明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

6.瘢痕疙瘩(keloid):俗称疤痕疙瘩,是皮肤伤口愈合或不明原因所致皮肤损伤愈合后所形成的过度生长的异常瘢痕组织

7.创伤愈合(woundhealing):皮肤等组织的离断、缺损后,组织再生、肉芽组织再生、瘢痕形成所进行修复的过程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hyperemia):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2.淤血(congestion):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内血液淤积。淤血多是在外力作用下,使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3.心衰细胞(heartfailurecell):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紫癜(purpura):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5.血栓机化(thrombusorganization):血栓形成后,从血管壁向血栓长入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随即形成肉芽组织,血小板的血小板生长因子可能起着促使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肉芽组织伸入血栓,逐渐加以取代而发生机化。

6.再通(recanalization):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7.静脉石(phlebolith):长久的血栓未能软化又未能机化,可发生在静脉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的血栓。

8.栓塞(embolish):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出现于循环血液中,并随血液流动,进而阻塞血管管腔的现象。

9.脂肪栓塞(fatembolism):由于循环血流中出现的脂滴阻塞于小血管所致,常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脂肪栓塞主要影响肺和神经系统。

10.羊水栓塞(amnioticfluidembolism):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

11.梗死(infarc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2.贫血性梗死(anemicinfarct):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

13.水肿(edema):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

第四章炎症

1.趋化作用(chemotaxis):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2.趋化因子(chemotacticagent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小细胞因子或信号蛋白。由于它们具有诱导附近反应细胞定向趋化的能力,因而命名为趋化细胞因子。

3.调理素(opsonins):凡具有调理作用的免疫活性分子称为调理素

4.变质性炎(alterativeinflammation):发炎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呈明显的变性和坏死,

5.渗出性炎(exudativeinflammation);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

6.假膜性炎(pseudomembranousinflammation):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7.蜂窝织炎(phlegmonousinflammation):由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腐生性细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广泛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8.疖子(furuncle):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9.痈(carbuncle):由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临近毛囊的深部感染。

10.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1.*血症(toxemia):是全身感染的一种类型,是指病原菌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素进入血循环,病原菌不入血。

12.败血症(septicemia):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13.脓*血症(pyemia):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14.炎性息肉(inflammatorypolyp):粘膜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膜组织过度增生及肉芽组织增生向粘膜表面突出形成带蒂的肿物

第五章免疫性疾病

1.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3.移植(transplantation):将自体或异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到身体的某一部位,以恢复被破坏器官或组织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移为移植术。

第六章肿瘤

1.肿瘤(neoplasm):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分化(differentiation):

2.浸润(infiltration):组织内侵入了异常的细胞或出现了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的机体细胞,以及某些病变组织向周围扩展的现象。

3.恶病质(cachexia):亦称恶液质。表现为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形如骷髅,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极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综合征。多由癌症和其他严重慢性病引起。可看作是由于全身许多脏器发生障碍所致的一种中*状态。此症的发生多指机体处于严重的机能失调状态。

4.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类疾病,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有关。

5.癌基因(oncogene):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固有的基因,又称转化基因,激活后可促使正常细胞癌变、侵袭及转移

6.肿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亦称肿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或隐性致癌基因(recessiveonco-gene)。该类基因之存在可抑制细胞恶变,其丢失或失活(二倍体细胞中二个等位基因都失活)情况下促进细胞癌变。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

2.脂纹(fattystreak):肉眼观:于动脉的内膜面,见*色帽针头大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平坦或微隆起。光镜下: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浆内有大量小空泡

3.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4.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hypertension):又称特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得独立性全身性疾病。

5.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长期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大,如高血压病,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此时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

6.离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高血压病第三期的内脏病变期,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心肌因供血不足而收缩力降低,发生失代偿,逐渐出现心脏扩张。

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primarygranularatrophyofthekidney):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及功能废用而萎缩、消失。

8.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当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阈值(中心动脉压大于mmHg)时,脑血流出现高灌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渗透性增强,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的形成,引起的一系列暂时性脑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9.风湿小体(Aschoffbody):又称阿少夫小体,即风湿性肉芽肿(风湿结节),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10.绒毛心(corvillosum):又称“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属于心包的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心包脏壁两层发生不断的摩擦,使渗出在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在心包上呈绒毛状。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

1.大叶性肺炎(lobarpenumonia):又名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实质炎症

2.小叶性肺炎(lobularpneumonia):炎最常由细菌、病*或霉菌及肺炎支原体等病原引起,也可由病*、细菌“混合感染”。病*性肺炎以间质受累为主,细菌性肺炎以肺实质损害为主。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

4.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

5.支气管扩张症(brochiectasis):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

6.肺气肿(pulmonaryemphysema):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7.肺硅沉着病(silicotic):简称硅肺,是因长期吸入含大量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微粒而引起的以硅结节形成和肺广泛纤维化为病变特征的尘肺。

8.硅结节(silicoticnodule):为境界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质硬,触之有砂样感。

9.肺石棉沉着病(asbestosis):因长期吸入石棉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职业性尘肺。

10.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一般指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

12.肺小细胞癌(smallcellcarcinomaoflung):一种由小细胞组成的恶性上皮肿瘤,肿瘤细胞胞浆稀少,细胞边界不清,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无核仁或不明显,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核切迹明显,坏死典型呈广泛性,核分裂计数高。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1.革囊胃(linitisplastica):上腹胀痛不适、纳差、黑便、呕血、吞咽困难、消瘦、腹水、贫血、腹部包块。

2.胃微小癌(microcarcinomaofstomach):早期癌的始发阶段。一般指体积很小,长径≤1厘米的癌

3.克鲁根勃瘤(Krukenberg):是一种位于卵巢的恶性肿瘤,它通常形成于的肠胃道原位癌,尽管可能生长于其他组织中,比如胸部。

4.Barrett食管(Barrettesophagus):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

5.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毛玻璃样肝细胞

6.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body):病*性肝炎时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消失。

7.肝硬化(livercirrhosis):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8.假小叶(pseudolobule):肝硬化时镜下可见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9.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10.胆石症(cholelithiaasis):又称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第十二章淋巴造血细胞疾病

1.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

2.镜影细胞(mirrorimagecell):属于双核巨细胞。核呈空泡状,核膜厚,核仁大,嗜酸性,胞浆丰富。这些多核或双核瘤巨细胞称为霍奇金细胞(R-S细胞),典型的双核R-S细胞其双核呈面对面排列,彼此对称,如镜物互映,故名“镜影细胞”。

3.Burkitt淋巴瘤(Burkitt’slymphoma):是一种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的高度恶性的B细胞肿瘤。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

1.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肾脏脏层上皮细胞下弥漫下沉积下来,而形成的一层脂膜,把肾小球包绕起来,而造成肾脏固有功能细胞病变,故称为膜性肾病。

2.新月体(crescents):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堆积成层,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形成的新月形小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上成分附着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呈新月状或环状结构分布。

3.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一种病理学表现为肾小球内弥漫性炎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的血尿,红细胞管型,轻度蛋白尿,时常伴有高血压,水肿和氮质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

4.肾病综合征(nphroticsyndrome):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5.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双肾体积变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通过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

6.尿*症(uremia):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

7.上行性感染(descendinginfection):感染外生殖器的微生物上行引起内生殖器的感染。如阴道是跟外界相通,易引起感染,它感染后,因子宫的宫颈在阴道里面,所以它可以有一个上行感染,实际上就是通过阴道,然后通过宫颈,通过子宫,然后通过输卵管达到盆腔,引起的盆腔炎症。

8.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泌尿系统中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

9.肾母细胞癌(nephroblastoma):好发于儿童,是儿童第二位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

10.蚤咬肾(fleakindey):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观,双肾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有时见到粟粒状出血点,故称‘蚤咬肾’。

11.大白肾(largewhitekidney):肉眼观双肾肿大,色苍白。病变特点是上皮下出现免疫复合物。

第十四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子宫颈原位癌(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子宫颈原位癌同属一种上皮变化谱,有连续关系,是子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统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

2.葡萄胎(hydatidiformmole):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高度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形如葡萄,亦称水泡状胎块

3.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mole):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以外,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蚀性葡萄胎均来自良性葡萄胎,多数发生在葡萄胎清除后半年内。

4.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偶尔发生于未婚妇女的卵巢称为原发性绒毛膜癌。

5.S-D小体(Schiller-Duval):由含有肾小球样结构的微囊构成,中央有一纤维血管轴心。免疫组化化学显示肿瘤细胞AFP和α1-抗胰蛋白酶阳性,诊断卵*囊瘤的特征性改变

第十五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1.弥漫性非*性甲状腺肿(diffusenontoxicgoiter):亦称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多,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滤泡内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

2.弥漫性*性甲状腺肿(diffusetoxicgoiter):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并不限于甲状腺,而是一种多系统的综合征,包括高代谢症候群、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皮损和甲状腺肢端病。

3.克汀病(cretinism):发生于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胚胎期缺乏碘引起的呆小症,称地方性呆小症

4.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又称皮质醇增多症(hypercortisolism),过去曾译为柯兴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也称为内源性库欣综合征。

5.尿崩症(diabetesinsipidus):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6.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

1.卫星现象(satellitosis):指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严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为少突胶质细胞所环绕,如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环绕一神经元。

2.Waller变性(Walleriandegeneration):指在神经纤维受各种外伤断裂后,远端神经纤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3.淀粉样小体(corporaamylacea):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聚集形成在HE染色中呈圆形,向心性层状排列的嗜碱性小体

第十七章感染性疾病

1.朗汉斯巨细胞(Langhansgiantcells):又称为朗罕氏巨细胞。细胞体积大,合胞体,核一般为20-40个,核染质呈细网状,核仁不明显。核的大小和形状比较一致,核的排列位于细胞周围呈环状或马蹄状。

2.干酪样肺炎(caseouspneumonia):为小儿原发性肺结核中最严重的病型之一。在小儿抵抗力非常低下,对结核菌的过敏反应十分增强的情况下,带有大量结核菌的干酪样物质进入肺组织即可造成干酪性肺炎。

3.阿米巴肿(amoeboma):肠阿米巴病的慢性病变,多由肠阿米巴病急性期治疗不及时转变而来,因肠壁内新旧病变共存,反复交错发生,导致肉芽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局限性包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