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媒体新闻不应该成为易碎品bj4fwfw3
TUhjnbcbe - 2020/7/14 11:47:00

媒体:新闻不应该成为“易碎品”


更深一层探究,无论是围观者的道德焦虑也好,新闻媒体的标签化描述也罢,更多都是一种“弱国心态”使然。少一些国民素质之类大而无当的讨论,相关责任人也会少一些塞责敷衍的托词。赵志疆1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于 加拿大华人大妈坐宝马领取救济食物卡引争议 一事进行了全面调查播报,证实了事件中的女士去领取的卡并不是 救济卡 ,而是当地*府发放给每一户受冻雨灾害民众的礼品卡。另外,当地媒体完全没有提及这两名女士是否为华裔。远在大洋彼岸的一则社区新闻,却迅速在国内掀起一场关于国民素质的大讨论。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针对 国民劣根性 的讨伐尚未停止,针对虚假新闻的批判已渐次展开,剧情转换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眼前的这一幕,与上个月发生的 老外扶摔倒大妈被讹 事件极为相似,都以 中国大妈 的涉外交往为看点,都以 国民劣根性 的讨伐为高潮,都以被证实为虚假新闻而告终。从络的喧嚣不难看出,每当类似事件发生,总有人情不自禁从 国民性 上寻根究底。实际上,别说是莫须有的 中国大妈 ,即使有人在外作出不文明之举,也大可不必动辄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 文明程度体现着个人的素质,在多数情况下,与国家民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有风吹草动就急匆匆对号入座,痛心疾首于被人代表,这样的心态,往小处说是一种道德焦虑,往大处说则是一种国民素质不自信。反思此类事件,仅指责围观者显然有失公允,在事态不断发展蔓延的过程中,媒介的作用难辞其咎。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络时代,使 全民 成为一种可能,虽然以 自媒体 为名,但当个人通过络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时候,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传统媒体并无二致,客观真实永远都是无法逾越的底线。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并未能恪守这样的底线,在事件的后续发展中,一些传统媒体同样底线失守。实际上,很多最终被证伪的传闻,正是因为一些媒体 官博 的推波助澜,才使得事态迅速被扩大化,乃至于多数人在人声鼎沸中丧失了自我思考。如果说公众面对 自媒体 尚且保留几分警惕的话,面对 官博 则很容易基于信任而放弃思考求证。络时代,有图也未必有真相,面对纷繁芜杂的络信息,公共媒体更应该多一些小心和谨慎。然而,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是,在速度与效率的比拼中,一些公共媒体却不假思索地对络传言物尽其用,而放弃了深入调查、细心求证。于是,每一次虚假新闻的曝光,都伴随着诸多媒体的公信贬损。梅尔文 门彻的 新闻是易碎品 广为人知,人们很容易忽略这句话的后半句 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过于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与眼球效应,势必会模糊新闻本身的概念,当粗枝大叶的残次品在现实面前跌得粉碎,媒体的价值与操守也难免碎了一地。把新闻 当成艺术品去雕琢 ,最大限度地规避 易碎 的新闻,首先就需要少一分 独家 的冲动,多一些责任的担当,这不仅是自媒体的行为准则,也是公共媒体的职业底线。更深一层探究,无论是围观者的道德焦虑也好,新闻媒体的标签化描述也罢,更多都是一种 弱国心态 使然。 弱国心态 不仅体现在妄自菲薄,同时也体现在过于在意他人评价,正因如此,每次涉外负面新闻的传出,都会引发一场 触及灵*深处 的国民性大讨论,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划清自己的界限。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呢?是否有人在背后操控?摒弃弱国心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之下,隔绝虚假新闻似乎要容易得多。如果媒体能守住新闻的底线,公众自会少一分无端的焦虑。少一些国民素质之类大而无当的讨论,相关责任人也会少一些塞责敷衍的托词。(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1
查看完整版本: 媒体新闻不应该成为易碎品bj4fwf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