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何谓六淫致病
TUhjnbcbe - 2024/6/6 17:29:00

导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历史时期。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土,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何谓六淫?

六淫就是指:“风、暑、热、寒、燥、湿”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暑、热、寒、燥、湿六种病邪也是自然界气候的六种变化,也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转的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但是六气不能变化过及,过及就会在人体免疫系统下降时进行入侵,就能够成为致病的因素,亦称为“六邪”、“六淫”。

六淫病邪全为由外而入侵体内,病邪的入侵多于气候变化和我们的居住环境有关。例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那么六淫分别都有哪些致病特点呢?

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致病特征:

1、风邪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体表、头部、腰部等。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所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邪善行而易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所以其致病的原因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游走于关节则会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不通则痛”,风邪偏盛的表现为“风痹”、“行痹”(痹指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数变”,指风邪的致病会变幻无常,发病很快。如风疹(荨麻疹)、水痘的等等表现为皮肤瘙痒,病症处没有定处,时隐时现,所以在农村里,小孩子起水痘,老人建议不让小孩子见风。同时,风邪属于外感病,发病快。如果风邪中于头部及面部,可突发口眼歪斜。小儿风水证,起病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现头面一身俱肿、小便短少等。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邪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现面部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等。临床上因受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因金刃外伤,复受风毒之邪而出现四肢抽搐等症,也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4、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指的是风邪会兼顾其他外邪来入侵身体,是其他外邪入侵身体的先导。风邪遇寒则为风寒,遇湿则为风湿,遇热则为风热,遇热则为风热等。《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兼火则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起者自多也”。风邪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风邪四季常在,故发病颇多。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骨空论》所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暑邪

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出汗等。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体表不固而多汗。故《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3、暑多挟湿。夏季天气炎热,且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多为挟湿所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心烦口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如夏季的感冒病,多属暑邪兼挟湿邪而致,治疗当用“湿去热孤”之法。

热(火)邪

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热邪的致病特征:

1、热邪为阳邪。火热伤人,机体阳气亢盛,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面赤、等明显现象。热邪既可以迫津液外泄而多汗,又可以直接消灼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伤津的症状;由于“壮火食气”和气随津耗,临床上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症状。

2、火热之邪炎上。热邪具有向上灼烧的特性,故临床上病症多见于上部,如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等病症。

3、热邪灼肝经,损耗津血,导致经脉失养而肝风内动,及热极生风,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或灼伤脉络,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崩漏等病症。

4、易扰乱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入于营血,扰乱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

寒邪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的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即“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秋天

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燥邪的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皮毛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湿气

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因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人最易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另外,寒邪也属阴邪,同气相求,侵人也常伤及下部,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清(寒)湿袭虚,病起于下”。

总结:六淫相辅相成与自然界,对应四季的气候,气候的变幻,身体免疫力的下降,会影响着人体的气机。人体的五脏六腑等各组织器官好比为阴阳,只有阴阳平衡,适应与预防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机能影响,身体才会迸发活力!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欢迎大家评论、分享、点赞、收藏!望大家踊跃评论,想要学习的养生知识,我会持续更新更好的文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谓六淫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