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朱丹君叶平安卢杰通讯员杨诗奕
打着领结、穿着皮夹克,梳着背头,在众多患者中,老蔡显得气质不凡。如果不听他的故事,很难想象这位七旬老人曾经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医院治疗时,医生就下了“死亡通知书”,说他活不过三个月。
回到家里后,亲人们都劝他好好生活,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但个性好强的他,在家“等死”一个星期后,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医院(医院台州院区)治疗。
没想到,在配合医生积极治疗7个月后,奇迹出现了。“癌症不可怕,心态一定要好。”这是生病后的老蔡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在家“等死”,主动寻求治疗
如果一个人有过失而复得的经历,就一定能体会惊喜和珍惜。对老蔡来说,这种感觉已经持续了5年,毕竟,他曾失而复得的是生命。年的一天,老蔡开始咳嗽,“咳着咳着,还咳出血来。”这下,老蔡开始慌了,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肺部有阴影。在朋友的陪同下,老蔡选择到上海治疗。
“医生在我胸部打了三个洞,后来确诊为肺癌。”老蔡说,当时医生和家里人都瞒着他,“其实我早知道了。”见瞒不住了,医生才老实告知他,“在肺部和心脏之间有一个肿瘤,无法治疗,活不过三个月。”
回到家里,老蔡一度精神不振。“每天都有亲戚提着大包小包来看我,他们看我的眼神,带着同情和怜悯,这种感觉很不好。”老蔡觉得不能在家“等死”。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医院就诊。老蔡说,这是他作的最重要,也是人生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陈明聪是该院肿瘤放疗二科的主任医师,他对患者很耐心。他说这病能治,让我看到了希望。”老蔡说,医院其他几位医生对他的病很重视,每天都会到病床前查房、探望,还跟他交流病情进展。
患者的笑脸,是医护人员的“自愈心药”
在陈明聪看来,老蔡是一位非常配合的患者。“每次同他交流病情,讨论治疗方案,他都认真倾听,只要是对病情有利的决定,他都无条件服从。”
6次放化疗,老蔡一次都没落下。“放化疗结束后,一开始感觉不太舒服,吃不下饭,但是还能接受。我是做园林绿化工作的,有一次治疗后,我就到工地里去了。”老蔡笑着说,“人总要干点什么,不能整天想着死。”
“可以适当做点活,也不能太辛苦了。”“好的,重体力活我不干。”老蔡和陈明聪坐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每年,医院做个体检。有时,医院,老蔡也会特意到住院部,找陈明聪聊聊天。
老蔡说,在医院治疗的7个月时间里,有时候家里人不在,医院还特别给予他关照,这令他十分感动。
由于时常面对生死,肿瘤科的医务人员要承受重大压力。“患者的一点点好转,是对所有医务人员的最大鼓励。”在陈明聪看来,世界上最动人的微笑,莫过于患者康复后重新绽放的笑脸,这笑脸也是他和同行们的“自愈心药”。
肿瘤可能无法治愈,但能实现带瘤生存
在10楼病区,病友老陈坐在病床上输液,他的妻子在一旁陪伴。老陈非常健谈,嘻嘻哈哈,完全不像个病人。陈明聪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无法彻底消灭老陈身上的癌细胞,但他带瘤生存这么多年,身体状态一直不错。
“有些肿瘤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虽然无法治愈,但是通过积极治疗,也能实现带瘤生存,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陈明聪从事放疗工作20年了,不少老病人都喜欢找他看病。在去放射物理室的路上,有不少患者主动跟他打招呼,甚至拿着检查报告请他会诊。
陈明聪上午在病房里看诊,下午大多会在放射物理室工作。打开电脑,桌面上是一张高分辨率图像。“人体结构非常复杂,我们需要把放疗靶区位置一层层描绘出来。”陈明聪说,这项工作涉及放疗科医生、物理师、技术人员等,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进步,放化疗的副作用越来越小。“放化疗确实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也不必夸大其词。”陈明聪说,很多患者在放化疗之后身体出现了转机,但是这不意味着放化疗次数越多越好,“我们需要统筹考虑患者的病情,尽量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