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急诊科生涯中,她从未休过一天公休,总是科室最早到达,最晚下班的人。父母常常对她说:“你工作太忙了,有事我们会找你,没找你就是我们没事,你不用担心我们。”急诊科里24小时离不开人,值守夜班,一晚上收治二三十个危急病人是常有的事,这样的工作节奏之下,她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但家人的理解、支持让她感到欣慰。守着急诊科常亮的灯光,守着生命的防线,她觉得值得。
她就是郝丽,医院急诊科科主任。
冲锋陷阵的急诊先锋医院,一路看到都是匆匆忙忙的病人与家属,大厅里人群熙攘,“一次、两次、三次......”医生、护士们快步穿梭在抢救室之间,胸外按压、除颤,所有抢救动作紧促有序,急诊科呈现一派紧张忙碌的场景。院前救护车的声音此起彼伏,楼道里不时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外伤、心梗、脑出血……送来的病人症状不一,家属满头大汗,叙述起患者的情况往往词不达意,经过简单询问,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快速判断病因,对病人进行分级,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将其科学排序并展开抢救,然后分流到内科、外科、抢救区、临时留观区等不同区域。这样的场景郝丽几乎每天都会见到。
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医院急诊科就像是战场的前线,急诊科的医生们就是“战场先锋”,他们时刻待命,反应迅速、分秒必争,在生死线上与生命博弈,不放过一丝希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病人救回来,抢救时机很重要,只有抢救过来,保了命,病人才有机会去做下一步的针对性治疗。”郝丽在采访中说道。
救死扶伤,就是我要做的“病人无法排尿出现腹胀……现在含氧量多少,快上呼吸球囊,快通知ICU!”这天,郝丽如往常一样在急诊科危重病房里查房,前一秒还卧在床榻的病人,突然惊起,大口喘气难以呼吸,查看病史——限制性心肌病复发,郝丽就地开始与死神“掰腕”。在急诊科病房,郝丽每天接诊多号病人,这样的急救,“运气好”一天也能碰上几次。常人眼里无比艰辛的行当,她却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这个她最热爱的地方——急诊科。
“并不觉得自己有多神圣,把病人救回来是我的工作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有父母、有孩子、有爱人,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让这些家庭是完整的。”在临床工作中,郝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细致全面,竭尽全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她认真耐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杏林学子,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临床医生。她还经常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新技术学习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及业务水平。“医学是不断探索和进步的。”郝丽说道。说起为什么会学医,郝丽坦言,其实一开始对学医没什么概念,70年代的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当时的她一门心思想着考上大学就好了,学医仅是因为母亲的一句“你去学医吧,也是一门技术。”直到真正接触临床后,她才重新认识了医生这个职业,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自此坚定从医的道路。
坚守“医”线不停歇有一种担当是在岗在位。开展业务查房,主持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参与抢救危重患者,解决内科疑难患者的诊断、鉴别、治疗,组织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是郝丽的日常工作。据悉,自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郝丽一直坚守在感染性疾病科和急诊医学科一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科室管理工作,作为感染性疾病科的负责人,发热门诊共接诊2万余人次,医学隔离观察病房累计留观人次,发热门诊新冠核酸采集量超6万人次,未出现院内聚集型疫情爆发和交叉感染现象。
年2月14日,医院急诊医学科接诊了一名发热患者,患者无流行病学史,遵照医嘱进行CT检查,CT显示患者双肺全肺实变,高度疑似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作为感染科主任的郝丽,立即按照三级防护标准进入抢救室对患者进行紧急会诊。当患者病情恶化,呼吸十分困难时,郝丽当机立断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然而,因为长时间的佩戴,护目镜已经起雾,无法让她判断如何插管。为了病人的安危,郝丽来不及考虑自己也有被感染的风险,当即脱下护目镜,为病人进行插管。“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救他,顾不上害怕,病人生命很危急,我得救他啊!抢救每一个病人都是这样,脑子里唯一有的就是这个动作是我必须要做的,下个动作是我必须要做的,做了才能救人。”郝丽平静地说,眼睛里透着坚定。经过两天的治疗留院观察以及医护人员精心的护理,患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郝丽松了一口气,继续投入到繁琐的日常排查之中。
心目中的“好医生”谈及“心目中的‘好医生’”,郝丽内心触动,她说,“‘好医生’就是医术高、心善。有精湛的医术、同时心存善良才能救更多的人。作为医生,不管他是张三还是李四,把病人救回来、治好,那就是医生要做的事。”
一位老年脑出医院,意识昏迷,发病时倒在马路边。接到病人后,郝丽只说了一句:“救人要紧,别等她家人来了,住院费我先帮她垫着。”正因为她的热心、果敢,病人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治疗。家属得知事情经过十分感动,把垫付的住院费还上,并送来感谢的锦旗。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类似的事情在郝丽身上比比皆是。遇到医疗费用不足的患者,她经常帮人垫付,生活困难的患者跟她诉苦,她也会慷慨相助。始终坚持为病人着想,坚持为病人提供价廉、质优、高效的医疗服务。郝丽始终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常常这样教导她的学生,希望她们以后工作也是如此。
对于后辈,郝丽是好老师也是好朋友、好家长。她坚持谦虚严谨、不骄不躁的心态,不定期制作医学课件,指导低年资医师开展业务学习,进行临床实践,把规范的诊疗,先进的理念,新的医学进展,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们。郝丽坚持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为的是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她们太年轻了,她们没有能力去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质问,不管是处理人际还是专业技术方面我都是比他们有经验的。”正如她所说,面对不理解和指责时,郝丽总是毫不犹豫地挡在前面,让学生们感受到背后有依靠。当然,如果学生犯下低级错误时,她也会批评指正,严格要求。面对患者,耐心,微笑是她最常用的良药,使每一个病人都能感到她的温情。自年本科毕业,郝丽一直在医院急诊医学科从事临床与临床教学工作。她认真履行职责、坚守岗位,认真做好政府部门、省市卫计委下达的各项指令性任务,第一时间到现场展开施救,圆满处理了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积极参加省市卫健委指派的医疗保障工作,并圆满完成“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的医疗保障工作,凭着熟练的技术,良好的道德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赞誉、患者的认可和社会大众的好评,荣获“先进个人”“昆明好人”“最美医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医院里最前沿的科室,这里承载了太多生命的希冀。在这里,生死线上的博弈仍在继续,未来的路任重道远,无论多苦多累,她都将怀着对医疗工作的满腔热情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用心照顾好每一位患者,把温暖播种患者心田!
昆明市总工会全媒体新闻中心
文字:杨艳
图片:魏芯玉
编辑:唐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