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急性肾衰竭的晚期表现,患者的肾脏已经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导致患者身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使大量有毒物质堆积在体内形成的一系列病理反应。#爱乐养生#
尿毒症已经成为非常常见的肾脏疾病,据调查,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约有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毒症就是由肾衰竭发展而来的,60%以上的肾衰竭患者若不及时治疗,都会发展为尿毒症。
临床上治疗尿毒症的方式,除了透析治疗之外,只能通过肾脏移植手术,暂时延缓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身体贫血,身体消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异常症状。
肾脏作为生成尿液排出尿液的重要器官,排尿也是身体排毒的过程,人体每次饮用的水都会流入肾脏中,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囊的球吸收作用影响下,将大量的水,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等物质转化为原尿,随着输尿管流入膀胱中,当膀胱充盈到一定量后,即可刺激大脑产生排尿的信号,促进尿液排出。
排尿是身体排毒的过程,也是每个人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生理活动,正常情况下,人一天的排尿量在~毫升左右,若一天中排尿量超过毫升为多尿,超过5升为尿崩症,少于毫升为少尿,少于毫升为无尿。
泌尿科医生研究发现:人体排尿的次数与肾脏疾病有关,若一天中排尿次数越接近这个数,或说明尿毒症离你很远,不妨自测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标准。
01一天中,男性排尿次数接近“这个数”,或证明“尿毒症”离你还远
正常情况下,人一天的排尿次数在8~10次左右,白天排尿次数多,夜间排尿次数少,大致为0~1次,一天中男性的排尿次数越接近8次,说明肾脏功能健康,夜间排尿次数少于两次,说明无明显的肾脏疾病,日后患尿毒症的几率也会降低。
人体排尿的次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当日饮水量、进食量、情绪、年龄、性别、环境、出汗量、运动量等诸多因素,会使人体排尿的次数增多或减少,排除是病理原因导致的排尿次数异常,其他均属于正常现象,只要适当调整饮食规律作息,不良表现也可慢慢恢复。
生活中一旦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中带泡沫、小便发黄、小腹部胀痛、漏尿等异常表现时,说明你的肾脏或已经出现问题,医院检查治疗,很多疾病都是由小病拖成大病的,为了身体着想,不要忽略这些小细节。
02尿毒症病人是如何透析的?
有关治疗尿毒症的透析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腹膜透析,另一种是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顾名思义就是从人体的腹部固定一根软管,联通腹腔内外,每天定时通过软管向腹腔中注入腹透液,数小时后再通过软管将腹透液排出,灌入新的液体。
腹膜透析主要利用腹膜的作用及时排出堆积在身体中的毒素和水分,这种透析方式在家里也可以完成,一般每日4次,每次6小时左右,根据个人病情发展可适当调整。
血液透析是指将人体的血液利用穿刺的方式,引流到血液透析机中,通过透析机的滤过作用,将毒素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剩余的血液会再次输入,体内每次循环4小时,每周做三次。
无论是腹膜透析还是血液透析,偷袭的过程都是非常痛苦的,对患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作为家人和朋友,一定要多给予尿毒症患者一点关心和理解,不要过度责备他们。
03哪些行为,会加速尿毒症的发生?
1、经常憋尿
排尿是身体排毒的过程,及时将尿液排出体外,才能将身体中堆积的毒素和垃圾排出更好的维持身体健康和体内代谢激素的正常运转。
现如今不少人会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有了长期憋尿的坏习惯,医院肛肠科主任张波指出,经常憋尿是导致尿路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严重的还会损伤肾脏,健康间接诱发尿毒症。
想要预防尿毒症的发生,生活中有尿有便,一定要及时排出,不要长期憋尿憋便,这一坏习惯一定要尽早改掉。
2、不重视体检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过大,外加不重视体检的原因,即便身体出现某些小毛病也不会放在心上,继续任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发展,很多病都是由小病拖成大病的,尿毒症也是如此。
多数尿毒症发生前都是由慢性肾炎发展而来的,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肾脏恶化,肾功能衰竭,最终诱发尿毒症,医生建议:生活中,风险小问题一定要尽早检查治疗,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早发现早治愈,不要等到病情恶化后再后悔。
3、不良的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过多高糖,高盐,高嘌呤食物,满足一时口舌之欲,是加重肾脏负担,诱发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肾脏负担加重,也会间接诱发尿毒症,影响身体健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你不想自己之后受各种疾病困扰的话,请合理控制饮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每顿饭7~8成饱即可,不要暴饮暴食。
4、滥用保健药品
养生是当下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年年益寿纷纷加入到养生保健的行列中,服用保健药品是现代人养生的方式之一。
适当的服用一点确实有益健康,但如果长期盲目乱用药的话,也会加重内脏组织的负担和压力,是药三分毒,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马华林指出:滥用保健药品和各种养肾护肾的药物是加重肾脏负担的主要诱因,药物中都含有大量的毒素,长期服用只会增加肝肾的负担,也会间接诱发尿毒症及严重的肝病。
用药前一定要明确药物的禁忌症和副作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千万不要盲目乱用药,也不要擅自加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