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学习心得生命科学教我读懂父母
TUhjnbcbe - 2025/5/17 20:22:00

生命科学教我读懂父母

文/王凤芝

我是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业档案员,有三十多年的工龄,也有三十多年的党龄,是一名爱岗敬业,多次被单位、组织表彰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我只以为自己就如此直到退休,再拿着不低的“高级职称”退休金,知足安度余生了呢。没想到,我遇到了生命科学,从此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内涵。

年冬季的一天,我百度搜索了“《心经》讲的是什么”——并不是我对佛经感兴趣,我是要找到说服姐妹们不要学佛、信佛的依据。就是这样的因缘,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科学的大门!从那时起,读生命科学系列经典、看相关视频,成了我工作之余的唯一爱好,甚至我会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更利落地做好家务,以便挤出更多时间去读生命科学系列著作。我积极参加“觉醒中国·潘麟先生国学公益行”和新国学经典视频课的学习,这样坚持学习了几年,我身心的改变显而易见。

年,我的专业论文《新时代档案人的职业坚守——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论职业坚守》获第八届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当时我亲赴甘肃敦煌参加了论坛,领取了获奖证书。年该论文被所在学院收录入“三全育人”的论文汇编集。是生命科学成就我写出了三十五年专业生涯中最满意的一篇论文。

年1月1日至2日,我参加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儒家经典公益课——阳明心要”。课程说到,至圣孔子当年在杏坛书院讲学时,由于弟子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弟子甚至都不识字,连名字都不会写,所以孔子同时兼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于一身。由此造就了儒家圣贤们的讲学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人人都能学,哪怕不识字的村夫民妇也能学。这让我对夫子的“诲人不倦”之仁爱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

近百年来,我们的国学素养较低,很多人连基本的国学名词术语都没学过,两天公益课,潘麟先生何尝不是如夫子一样,同时兼扫盲班、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之师的身份,给我们讲学的呀!课程不仅普及了“十六字心传”[1]、儒家成圣窍诀“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之内涵,还把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之论争根由梳理得清清楚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天命之谓性”,它告诉我们人人必须履行与生俱来的人生使命:超越兽性,圆满人性,回归德性(神性、佛性)。这是“天命”,没有商量的余地!

明白了这个人生使命,剩下的便是我们在生活中努力践行出来了。儒家成圣是在世间完成的,通过人伦日用,实现下学上达,学达性天。其中孝就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德目,它教导我们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在此过程中,不断反省、发现、格除我们心中的不良之物,最终觉醒道德,回归德性,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课后,我陪护在母亲身边,日夜照顾她。我对父母有了异乎寻常的理解。在陪护母亲时,我不由得回忆母亲的人生经历,同时深深怀念已故三十多年的父亲……这几年我所学生命科学的义理涌上心头,让我读懂了父亲的无奈,也让我发现了母亲的智慧。这篇《生命科学教我读懂父母》,是我学习生命科学的体会,是我向大家讲述生命科学如何引导我理解父母,让我践行孝道的报告。

父亲的无奈

我父亲生于年,他是生在旧社会的农民,他对党和新社会有刻骨的热爱。年,父亲参加工作后,更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得到所在单位及上级表彰。年父亲被评为全区系统先进工作者。年,父亲被判刑十七年而入狱,年被改判为“八年”,年刑满释放,年被平反复职。年正月,我父亲病逝。

父亲去世后,我问天地:为什么?为什么?父亲是一个为人处事让人交口称赞的好人,为什么“好人一生平安”不应验?我也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三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已经把我的丧父之痛抚平了,这个问题也没有再泛起。学习生命科学后,这个问题的答案竟然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一刻,我哭了。下面且看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开的。

什么是生命科学?

它“是一门以探索人(同时也包括一切生物在内)的身心结构和存在属性,以及通过相应的实践而达到全面解放(即获得终极开悟和彻底地实现其内在自由)的科学……”(引自潘麟先生著作《以心传心》)

“人类的各种需求,大略可分为三类: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灵性需求。这与人具三性——兽性、人性和德性恰相对应。”(引自潘麟先生著作《〈大学〉广义》)

“‘三性’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深刻关系,如鼎之三足,缺失任何一足,另外两足也难以成立。‘三性’中的任何一种属性,如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正视与满足,都将滋生相关问题……”(引自潘麟先生著作《〈大学〉广义》)

现在从人之“三性”来看我父亲的人之三类需要: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灵性需求的实现情况。

父亲终其一生身体长期得不到的应有关怀,更别提实现生理需求的满足了。小时候的他食不果腹、衣不暖体,从记事起只记得两个字“饿”和“累”。工作后,他常常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达到忘我状态,以致旧病(胃病)复发,又添新病(尿血可能是肾炎)。“十年浩劫”时期,派系斗争,因他对时务百思不解,以致长期失眠而产生神经衰弱直至精神分裂,他在“疯癫”中的胡言乱语不觉犯下了罪行,八年“劳动改造”更是极端的“劳其体”“乏其身”。平反复职后,父亲本想把十年的损失补回来,好好大干一番,可他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天天吃药,年年住院。年他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年冬被诊断为肺癌,术后于年正月去世。

父亲“身苦”了一辈子,人之“三性”中的最基础的“生物性需求”可以说并没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彰显。但我父亲是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重亲情、友情,孝上慈下;工作上有事业心,在不长的工作生涯中多次获奖受表彰;性格仗义热心、外柔内刚,感情细腻、心灵手巧且爱好广泛,在世时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他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可见父亲很在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他病情加重后,我明显感觉到父亲强烈的求生欲,他向主治医生说:“你给我用些好药,我是伤残人员,国家给报销医药费,我还不老呢!”父亲和我们说,他有好多遗憾,他还想着退休后要实现写作、作诗的理想……父亲于“人性”方面,他自己就认为是不得志、不如愿、不满意的。我们能看到父亲的身苦,也深深地感觉到父亲的心苦。

父亲是有明显的“终极关怀缺失症”的人,如他有严重的不安感、空虚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莫名的)恐惧感、(难以承受的生活之)沉重感。我们以为这是父亲的遭遇致使他如此的,现在我才知道那些不良感受,是因为他的德性没有彰显所致。父亲病重时,指着电视里的济公说:“我的病只有他能治!”当时,我们心痛地认为,这是父亲在极度病苦中的妄想,现在想来那来自德性的呼唤。

父亲一生之“苦”有身苦、心苦,还有灵苦。当我以人之三性看见父亲的苦和无奈时,我心如刀绞!

父亲的苦难,是时代的缩影;父亲的无奈,是生命科学缺位的必然。

在父亲去世三十一年后的今天,我才借“人之三性”理解了父亲,从而前所未有地走进了父亲。至此,我没了悲伤,没了困苦,只有释然的轻松,想必我父亲也在会心地微笑!我是父亲的延续,如果我此生好好努力修行,不断觉醒道德、彰显德性,定能真实地利益到已故的父亲。

母亲的“智慧”

我母亲生于年,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十二岁时,她就成了没爹的孩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翻地、薅草、收秋,砍柴、推磨、碾米,借钱、讨债、还账,肩担、背扛,终日终年不得闲,一切都包揽在她瘦小的身上。我母亲一辈子可谓受尽了各种苦,年少丧父之苦,超负荷的劳作且饥寒交迫之苦……她是个命苦之人。

年我父亲入狱时,三十四岁的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五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十年,母亲受的苦不比牢狱中的父亲少,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今八十八岁的母亲幸福、快乐,又一致被人称道“有福”“好命”。

为什么母亲之苦转变了呢?

以前,我们会认为是“老天开眼”,或是“好人有好报”终于在母亲身上应验了……直到学习了生命科学,我才豁然开朗,找到了母亲之苦转变的秘诀!这一秘诀就是:慈悲、无我和智慧可转化一切苦厄,让人获得健康长寿,富有创造力(干什么成什么),让人获得快乐幸福。这是生命的法则,适用于每一个人。

我母亲是一个没文化的家庭妇女,她只是把善良(慈悲)贯穿一生,即使是在最最艰苦的时刻,她也没有改其善良的本性,做到了“贫贱不能移”。母亲就是善良、本分的化身,有些时候甚至善良得难以被人理解,本分得让人觉得“愚钝”。记得那年街里来了外地人,拿小米换我们的面,当母亲把小米拿回家,给人家把莜面送去时,人家又把小米塞给了母亲,母亲说:“小米我已经拿回去了,我是给你送面来的。”回来的路上,邻居大姑不住地埋怨母亲:“哪有你这么傻的人呢?你不吱声谁知道?”母亲说:“人家是忘了,可我自己知道呀!”大姑没辙,说道:“你呀!你呀!”可知那年月那十来斤小米是一年当中细粮,是我们生病时的“病号饭”,好珍贵的!现在看来,母亲几近“愚钝”地守本分和不被别人理解的善,才是真善!

可以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为他人活着,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如果是为了自己活,我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我母亲少年丧父后,孤儿寡母所受的苦常人难以想象。每当母亲给我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时,我不止一次问她:“那么苦、那么难,您小小年纪是如何承受、扛过来的?”母亲总是说:“当时你姥姥更苦,你大姨也苦(十五岁的大姨给人做童养媳)!我不扛,你姥姥咋办?你舅舅那么小咋办?”——这不就是义不容辞吗?这不就是无我吗?

年我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判十七年劳动改造,三十四岁的母亲遭受夫妻生离之苦,精神上、生活中的苦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后来母亲说:“那时候,经常听到谁谁男人被抓起来了,妻子自杀了……每当听到此,我就在想:娘一死了,孩子们咋办?孩子的爹不在了,咋能再让孩子们没了娘?”母亲在极端环境下挣扎着活下来的力量就是娘的责任。——这不就是义不容辞吗?这不就是无我吗?

年我父亲去世,五十七岁的母亲遭受夫妻死别之苦——那种打击,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熟知母亲经历的人无不为母亲之命苦而哀叹:世上竟然有命这么苦的人呀!母亲彻底被击垮了,她觉得自己没有了活下去理由,只想与父亲同眠于地下。母亲的命又是被她的孩子唤回了。我的不足十岁的六小妹,成了母亲活下去的力量:“我这个孩子从小就没了爹,不能让她再没了娘!”母亲后来说起当时的情景还是会失声痛哭:“我的孩子们命咋都这么苦呢?五个大的小时候就没有爹的陪伴,这个小的打小又没了爹。”母亲总是不以她自己的苦为苦,如此母亲又坚强地活了下来。

现在,不仅别人羡慕、夸赞我的母亲“命好”“有福”,她自己也时时沉浸于幸福之中。每当母亲看到孝顺的儿孙们,她总会念叨:“现在社会这么好,我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托党的福,我一个人把你爹没享上的福都享了!”母亲当年一次次为了我们坚强地活了下来,全心全意地利人,终得善果。这是生命的法则。

母亲也读《心.经》,她并不知经典背后的密意,但她活出了无我和慈悲之精神。母亲不懂生命科学,但她验证了生命科学之法则的真实不虚:全然地践行慈悲(爱)、无我,她收获了健康长寿、富有创造力(干什么成什么)和快乐幸福。“无我”和“慈悲”,就是母亲改“苦命”为“多福”的秘诀,就是母亲的“智慧”!

如果,父亲在十年浩劫时,能听到“此时正是修行时”的提醒;如果父亲能明白人生就是“调心、炼心、觉心”的真相;如果父亲听到诸如“即使一位农民一年颗粒未收,他付出的劳动也应受到尊敬”这样的开示,也会十分欣慰的!如果,父亲再能读读《〈大学〉广义》,学学《〈中庸〉心要》,看看《王守仁评传》,以圣贤为榜样,学圣学,立志成为圣贤,或许能活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圣贤境界来,或达“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境界,再或即便遭受冤狱、多病、早逝,也能如阳明先生一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值得幸庆的是,我得遇见明师,走进了生命科学,听到“人之三性”的真谛,得知人生就是“调心、炼心、觉心”之真相,开始了“为己之学”。我立志:余生以圣贤为榜样,完成与生俱来的人生使命——超越兽性,圆满人性,回归德性。“若于‘三性’获得理明而义达,于天下,则天下得以平;于国,则国得以治;于家,则家得以齐;于身,则身得以修……”(《〈大学〉广义》)如此,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如此,儒家的“大同世界”定会实现。

注:

[1]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近期全国课程资讯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心得生命科学教我读懂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