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女人是水做的”,
这话一点也不错,
水是生命之源,
人体60-70%的体重
基本上都是由水组成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不止女人是水做的,
男人也是水做的。
经常在临床上听到有肾友说
“我一天只喝一杯水,
因为我的肾已经坏掉了,
功能大大减退,
水喝进去又排不出来,
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喝水并不会加重肾脏负担
相当一部分肾友患者
进入一个误区,
认为得了肾病就不能够多喝水
事实非如此,
如果水喝得太少,
不能够满足正常人体所需要,
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出现障碍。
众所周知,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
很多毒素的排出
都需要肾脏生成尿液排出,
水喝得太少,
尿液排出也会减少,
体内的细菌
就会沉积于泌尿系统,
引起泌尿道感染或者肾结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
对于一般肾友来说,
每天正常饮水是没问题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并非所有肾友都能够正常饮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有些肾友,
如:肾病综合征、血透、
肾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患者
要严格控制
每日进入体内的液体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其中,
对于已经透析的肾友们来说,
很多患者每日排尿很少
或几乎没有排尿,
这种情况下,
摄入过多的水分
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因为每日食物中的水分,
输入的液体还有喝进去的水分
都算在内,
透析之前
肾友们都会称一下体重,
体重每次不能够增长太多,
体重增多超滤就要增加,
超滤过多又会诱发
低血压、抽搐的情况,
否则心脏负荷过大就会诱发心衰。
透析的患者如何喝水呢?
每周透析3次者,
每天饮水量为mL
加上前一天的尿量,
无尿患者每日饮水量不超过mL;
每周透析2次的患者,
每天饮水量为mL
加上24小时尿量之和,
无尿患者饮水量不超过mL;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的原则: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
不超过干体重量的3%,
少吃含钠的食物,
如咸菜等,减轻口渴。
(2)
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
有两个典型的临床表现:
大量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24H,低蛋白血症:蛋白<30g/L),
蛋白漏出过多,
大量水分就会渗透到组织间隙,
喝进太多水分就会加重负担。
这类患者喝水的总液体量
建议为前一天的尿量加-ml,
体重不能够增长过快。
3.别等口渴再喝水
每天主动足量饮水,
不要等感到口渴了再喝水。
人体拥有一套强大的免疫系统,
当细菌病毒进入体内时,
会抵御外邪的入侵,
如人体内有很多具有纤毛的组织,
鼻腔、气管、胃粘膜等,
这些纤毛不停的摆动
排出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尘埃,
等人体内水分不够的时候,
纤毛摆动的润滑剂不够,
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它们的力道,
同时粘膜上有益菌群的稳态
也需要水分的滋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
4.每天清晨一杯温白开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体经过一晚上的睡眠,
不喝水、不进食,
皮肤、呼吸、尿液
都会带走一部分的水液,
血液也会变得粘稠,
早上起来空腹喝上一杯温开水,
不仅能够补充水分,
还能够润肠通便,
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睡前1-2小时最好也喝上一杯,
防止血液比较粘稠。
如果运动,
运动前后也要补充充足的水分。
如果平常小便量少色黄,
或者感觉尿道热乎乎的,
提示饮水量不够,
需要多喝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5.不要把饮料当水喝
把饮料当水喝,
不仅不能够解渴,
而且很多饮料里面的糖分,
碳酸等成分都比较多,
经常把饮料当水喝,
容易会诱发糖尿病、高尿酸、痛风等,
继而引起肾脏损害。
最好的水是白开水,
根据机体需要,
可以喝点淡茶水,
但是绝不推荐喝饮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介绍]
林钐
副主任医师
肾病科主任,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综合考核考官,
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专家。
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
师从国内多位中西医肾病大师,
是“丁氏内科流派徐嵩年学术思想”传承人,
全国名老中医陈以平教授的名中医工作室成员。
擅长蛋白尿、血尿、膜性肾病、
IgA肾病等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
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
高血压肾病、尿路感染等的诊治。
尤其擅长治疗膜性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应用纯中医疗效显著,
多数病患可获临床痊愈;
对慢性肾炎最常见类型IgA肾病,
病理轻者中医治疗,
病理重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延缓肾病进展;
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衰,
中医联合西医一体化治疗,
凸显中医疗效,解决西医不能之难题。
主持开展了中药高位结肠透析的新方法,
延缓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血透、腹透的时间。
还擅长“脾肾双补”,
重视先后天之本,
对中医养生保健调理虚损病有独特疗效。
参编《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
《常见肾系疾病的中医预防和护养》、
《陈以平肾病治验传薪与临床研究》、
《徐嵩年学术经验集》等著作五本。
主持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等课题3项,
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二十篇。
研究成果参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医院“优秀青年医药技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海外中医中心人才”、
上海市首届“杏林新星”,
上海市“医苑新星”等荣誉。
作者
林钐
配图
张小妍
校对
丁宇
排版
闵勇卢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