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者:江晓珊李瑞迪陈浩彬刘文健
前言:尿崩症(Dl),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或者肾脏对ADH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烦渴、多饮、多尿等,大多数尿崩症患者在生活中除因饮水、小便次数多影响生活质量外,可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以尿量1日超过3L为特征即可称尿崩症(DI)。另外,根据ADH缺乏程度DI可分为“完全性尿崩”(患者24小时的尿量多达5-10L,尿比重在1.以下,尿渗压常为50-m0sm/L,尿渗透压可小于血浆渗透压)和“部分性尿崩”(患者24小时的尿量2.5-5L,尿比重可大于1.,尿渗压常为-mOsm/L,尿渗透压可大于血浆渗透压)。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约为2:1,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而依据病因分类,DI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两类。
祖国医学中虽无“尿崩症”一说,但医书如《诸病源候论》有云:“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以尿崩症之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消渴”范畴,虽然生活中大多人将“消渴”与“糖尿病”划等分,其实“糖尿病”仅是“消渴”病中的一部分。中医消渴病有分上消、中消、下消,在《外台秘要·卷十一》中提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萎弱,数小便者,是肾消病也“,故本病应为消渴病中“下消”,又称“肾消”。
病因病机关于下消的病因病机,目前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气虚无法固摄水液,血虚无以生津,气血津液运化疏布失常,诱发下消;二是后天失养所致:如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则运化失司,内积蕴热,化燥伤津,损伤阴液;或劳欲过度致肾精亏耗,肾元内损,水液蒸化失衡,津乏敷布,脱陷下行,而水泉不止;或情志不调,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肺失宣肃,津液失于输布直趋膀胱,则小便频数;或外感六淫,易侵肺之娇脏,肺金受寒,母病及肾水,金水不能相生,肾关不固则尿频。其主要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大多数医家多以“滋阴清热,补肾健脾”为主。林教授认为,下消多以虚证为主,日久阴阳两虚,治多从阴阳两虚论治为主。
医案分享患者林某,男,69岁,门诊号:,单位退休人员,因年轻工作劳累过度,作息不调,致肝肾虚耗,固摄无力致水泉下行而不能止长达10年余,多饮、多尿严重影响工作,退休后虽不再如年轻时忙碌,尿仍不减反增,夜尿多达25次,因尿频、尿多,生活作息受其困扰不已,初寻求西医治疗,以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治疗效果不佳,医院,告知其患有尿崩症,屡经治疗,未见奏效,遂求中医治疗,它处以少阳病之湿热中阻证论治,予清热祛湿为主,佐以固泉缩尿之药,症状未见缓解;又以尿频病之肺肾亏虚证,治以润肺生津、固精缩尿,症状反反复复;病延至今,生活受其影响甚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慕名来诊。-10-2初诊,刻见: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口干口苦,日饮四五升,尿量随饮倍增,夜尿多达20-25次,每次尿量-ml,伴腰酸乏力,喜喝热饮,四肢欠温,大便干结,纳寐欠佳,舌暗淡,苔*腻,脉滑。
中医辨病辩证:消渴病-下消(肾阴阳两虚证)
西医诊断:尿崩症
治法:调补阴阳,固精缩尿
方选大补元煎加减,拟方如下:
地*15g桑寄生30g山药15g菟丝子30g
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淫羊藿15g
杜仲30g山萸肉15g牛膝15g枸杞子15g
丹参15g金樱子15g肉桂6g桑螵蛸10g
益智仁15g车前子15g甘草6g7剂
-10-26二诊,患者诉夜尿频数稍减,口干口苦、腰酸乏力之症较前改善,现心烦难寐,纳欠佳,大便可,舌暗淡,苔*腻,脉滑。林师遵“效不更方,不效守方”原则,继守前方,加*芩清热,*芪补益气血,煅牡蛎安神助眠、收敛固涩,处方如下:
地*15g桑寄生30g山药15g菟丝子30g
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淫羊藿15g
杜仲30g山萸肉15g牛膝15g枸杞子15
丹参15g金樱子15g甘草6g车前子15g
益智仁15g*芩15g*芪15g煅牡蛎30g
桑螵蛸10g7剂
-11-02三诊,患者夜尿减至5-6次,无明显口干口苦,纳寐较前改善,舌暗淡,苔白腻,脉滑。原方去*芩、煅牡蛎、*芪,加*柏、薏苡仁、覆盆子,处方如下:
地*15g桑寄生30g山药15g菟丝子3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淫羊藿15g
杜仲30g山萸肉15g牛膝15g枸杞子15g
丹参15g金樱子15g桑螵蛸10g车前子15g
益智仁15g*柏15g薏苡仁30g覆盆子15g
甘草6g7剂
四诊药法同前再服七剂后,五诊患者面带喜色,诉诸症好转,生活作息大有改善,继守上方加减治疗,病情好转,生活渐不受其扰。
林师分析此患者因年轻时工作繁忙,作息不调,劳倦过度致肝肾阴虚,阴虚日久损及肾阳,肾阳不固,关门开多合少发为多尿,病疾困扰数年,因尿频起夜多而夜寐差,日久精神不振,故见面容憔悴;通调水道失常,水液不上输肺脾,反直趋下焦,消渴病日久,病久入络,血脉阻滞,郁而化火,上蒸舌面,故其舌象暗淡,苔*腻,脉滑;五脏之津液皆本于肾,肾阳虚犹如釜底抽薪,无气升腾于上,故见口干,如《医贯·消渴论》云:“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着干燥,故渴”;肾精亏虚不能濡养,则见腰酸乏力;肾开阖固摄失权,前则小便频多,后无以转输而大便干结。林师说该患者口干多饮,尿量随饮量倍增,同“下消者,饮一溲二”症状相同,所以该病从下消论治。
林师认为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治病时需考虑阴阳互损问题,此患者初为肝肾阴亏虚,日久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发为消渴。《医学心悟·三消》提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该患者消渴病日久,以其五脏皆受影响,气血阴阳各有虚损,林师认为消渴病虽有上中下之分,却也认同赵献可《医贯》提出的“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当先治肾为急”的理论,故本病当从虚、从肾论治,再佐固涩之剂,需得治本之道,否则徒障狂澜,终无益,如《景岳全书》便提到“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故治应以“益调补阴阳,固精缩尿”为主,方选用大补元煎加减。
方中山药补肾健脾,地*、枸杞子、山茱萸滋养肝肾、益精血,川芎、丹参、赤芍、当归活血化瘀,杜仲入肾经、益肾添精、可燥肾中邪水,与地*同用,则燥湿相宜;桑寄生功似杜仲,牛膝能走经络之中、引诸药下行,与淫羊藿、菟丝子共用补髓添精、益肾强腰;肉桂引火归原;再加金樱子、桑螵蛸、益智仁固精缩尿;车前子专利水,似有添烦本病主症之嫌,其实不然,车前子加于本方,取其“通于闭之中,泻于补之内”之意,如《本草新编》言:“枸杞、覆盆子过于动阳,菟丝子过于涩精,故用车前子小利之”;全方共奏益精填髓、缩泉止涩之功。二诊患者仍感乏力,有心烦难寐,苔*腻,为虚火扰心之象,故加*芩泄上焦之火,加*芪一是益气健脾,二是地*、山药可借*芪生发之气,补气升阳,温阳助气化水,气化则津生;煅牡蛎收敛固涩,重镇安神;三诊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苔转白腻,是上焦热象已去,故去*芩、*芪、煅牡蛎,加*柏泻肾间相火,与薏苡仁共用燥湿行水,四诊方药理法同前,五诊诸症好转,效不更方,继续予本方加减巩固。
1预防与调摄本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生活上的调摄,做到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尤其是饮食方面,需节制油脂肥膏摄入,忌食甜腻,宜多以米、杂粮、蔬菜为主,按时定量进食,同时戒烟酒、浓茶等;保持心情通畅,避免过怒、过喜、过忧,合理调整生活起居,做到减滋、戒嗜欲、节喜怒,消渴病则不足忧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