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体形态学贰贰
TUhjnbcbe - 2020/12/14 13:28:00
第二十三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对脑和脊髓有支持及保护作用。

一、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

1.硬脊膜spinalduramater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被脊髓(图23-1、图23-2)。其上端附于枕骨大孔的周缘,并与硬脑膜相连续。下部从第2骶椎水平向下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硬脊膜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的外膜相延续。硬脊膜与椎管内壁之间有一间隙,称硬膜外隙epiduralspace,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此隙略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且向上不与颅内相通。临床手术麻醉时,将麻醉剂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冲动的传导,称硬膜外麻醉。

图23-1脊髓的被膜(横切面)

2.脊髓蛛网膜spinalarachnoidmater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在枕骨大孔处与脑蛛网膜直接延续。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较宽阔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space,两层膜之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间隙内充满脑脊液。某些部位蛛网膜下隙的隙内小梁消失,腔隙变大,即为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cistern。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蛛网膜下隙特别宽大,称终池terminalcistern,内有马尾与终丝通过。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腰穿),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或行腰麻而不会伤及脊髓。脊髓蛛网膜下隙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脊膜spinalpia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伸入脊髓的沟裂中,在脊髓下端移行为终丝。

图23-2脊髓下段的被膜

二、脑的被膜

脑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和软脑膜。

1.硬脑膜cerebralduramater坚韧而有光泽,与硬脊膜不同,它由两层构成,其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面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在颅盖,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疏松,当颅盖骨折时,常因硬脑膜血管损伤而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内面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致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入鼻腔,形成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为神经外膜,在枕骨大孔的边缘与硬脊膜相延续。

硬脑膜不仅包被脑的外面,而且内层还折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分别伸入脑的裂隙中以更好地保护脑(图23-3)。其中伸入大脑纵裂的突起呈矢状位,形似镰刀,称大脑镰cerebralfalx;伸入大脑横裂的突起呈水平位,形似幕帐,称小脑幕tentoriumofcerebellum。小脑幕前缘游离形成一切迹,称幕切迹tentorialincisure,幕切迹与颅底内面斜坡上缘之间有中脑通过。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分,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出现肢体瘫痪、瞳孔散大等症状。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腔道,内含静脉血,称硬脑膜窦sinusofduramater(图23-3、图23-4)。窦壁内面衬有内皮细胞,但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硬脑膜窦损伤时出血难止,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图23-3硬脑膜和硬脑膜窦

图23-4上矢状窦与蛛网膜粒

(1)上矢状窦superiorsagittalsinus位于大脑镰上缘内,不成对,其后端与直窦及横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此汇合处称窦汇confluenceofsinuses。

(2)直窦straightsinus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向后通窦汇。

(3)横窦transversesinus成对,在小脑幕后缘内,沿颅后窝的横窦沟走行,连于窦汇与乙状窦之间。

(4)乙状窦sigmoidsinus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在颈静脉孔处移行为颈内静脉。

(5)海绵窦cavernoussinus位于垂体窝及蝶骨体两侧,左、右海绵窦之间以数条横支相连。海绵窦前方接受眼静脉,向后注入横窦或乙状窦。由于面静脉与眼静脉间有交通,眼静脉向后注入海绵窦,所以面部感染时,有可能波及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的炎症和血栓的形成。

2.脑蛛网膜cerebralarachnoidmater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与软脑膜间有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space,内含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的蛛网膜下隙相通。脑蛛网膜除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处外,均跨越脑的沟裂,故蛛网膜下隙大小不一,在小脑与延髓间扩大为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cistern,临床上可在此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多小的颗粒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arachnoidgranulations。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经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最终回流入颈内静脉(图23-4)。

3.软脑膜cerebralpiamater薄而富有血管,覆盖脑的表面并伸入沟裂内,对脑的营养起重要作用。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上的毛细血管形成毛细血管丛,与脑室壁上的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choroidplexus,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第二节脑室和脑脊液一、脑室

脑室是脑中的腔隙,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图23-5、图23-6)。脑室壁内衬以室管膜上皮,脑室腔内充满脑脊液,每个脑室内均有脉络丛。

1.侧脑室lateralventricle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侧脑室分为四部分:①中央部centralpart,位于顶叶内;②前角anteriorhorn,伸入额叶内;③后角posteriorhorn,伸入枕叶内;④下角inferiorhorn,伸入颞叶内。左、右侧脑室各自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2.第三脑室thirdventricle是间脑中线上呈矢状位的裂隙,位于两侧背侧丘脑与下丘脑之间,向上外方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后下方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3.第四脑室fourthventricle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腔隙。室底即菱形窝,室顶形如帐篷,朝向小脑。在第四脑室顶下部,靠近菱形窝下角处有一孔,称第四脑室正中孔medianapertureoffourthventricle;靠近菱形窝两个侧角处各有一孔,称第四脑室外侧孔lateralapertureoffourthventricle(图23-6)。它们皆与蛛网膜下隙相交通。第四脑室向上通中脑水管,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图23-5脑室投影图

图23-6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

二、脑脊液

脑脊液(CSF)cerebralspinalfluid由脉络丛产生。脉络丛可分为侧脑室脉络丛、第三脑室脉络丛、第四脑室脉络丛。一般认为,约95%的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室、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中,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为mL,它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其循环途径为:由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图23-7)。如果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使脑组织受压迫发生移位,甚至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图23-7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第三节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图23-8、图23-9)。颈内动脉分支营养大脑半球的前2/3和间脑前部。椎动脉营养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后部、脑干和小脑。营养大脑半球的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和其深面的浅层髓质;中央支穿入脑实质内,营养深部的髓质(包括内囊)、间脑和基底核等处(图23-10)。

(1)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起自颈总动脉,经颈部上行至颅底,穿颈动脉管入颅腔。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如下:

①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穿视神经管入眶内,分布于眼球及其周围结构。

②大脑前动脉anteriorcerebralartery:自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前内方进入大脑纵裂内,然后沿胼胝体的背侧向后行,途中分出皮质支分布于额、顶叶的内侧面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近段发出中央支主要营养尾状核和豆状核前部。两侧大脑前动脉在发出处不远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图23-8、图23-9)。

③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进入外侧沟行向后上,发出数支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其中包括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和语言中枢,若该动脉发生阻塞,将产生严重的机能障碍。大脑中动脉的起始部发出数支细小的中央支,垂直向上穿入脑实质深部,分布于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等处。若这些中央支被阻塞或破裂出血,可累及内囊纤维,引起“三偏症”(图23-9、图23-10)。

图23-8脑底的动脉

④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形态学贰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