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身体嘘寒问暖——看面色舌苔
祛除寒气,不要等身体出现了症状才开始处理。我们需要随时根据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为身体嘘寒问暖。必要时,还得掌握一些养生的技巧,排寒扶阳。要想落实到实处,必须得回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上来。这世间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比得上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呢?
只要您掌握了疾病的规律,学会望诊方法,懂得如何看面色和舌苔,就能诊断一些常见病症,为家人和朋友节省一笔诊断、检查费用。
中医诊断疾病,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四诊中望诊排在第一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诊法。“望而知之谓之神”,意思就是说,面对一个人,如果您一看就能知道他身体是否健康,气血是否充实,阴阳是否平衡,哪一脏腑有病,甚至是什么病,那您的诊断水平绝对是一流的,就是“神医”。
其实,只要您掌握了疾病的规律,学会望诊方法,懂得如何看面色和舌苔,就能诊断一些常见病症,为家人和朋友节省一笔诊断、检查费用。这里告诉大家的,就是根据面色和舌象来判断是否阳虚,体内是否有寒气的简单方法。
首先说面色。我们*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透红,明润光泽的。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别,有的偏红,有的偏*,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象征。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1.以下几种面色,往往提示阳虚而有寒气。
(1)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中医认为,这大多为虚寒或失血所致。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气血不足,内里必有虚寒,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2)面色萎*:面色萎*,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3)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淤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内有寒气。
(4)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的朋友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5)面色黑:肾虚有寒、淤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严重者如尿*症晚期患者朋友,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朋友,都有血淤寒积的表现。
再说舌象。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来,淡红舌是指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则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
2.以下舌象,表明阳虚有寒气。
(1)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2)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
(3)舌苔白:白厚而腻的舌苔,提示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提示寒饮水积。
(4)另外,不管舌苔的颜色是*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润泽,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都说明阳虚而有寒气。
对于面色和舌象而言,语言的描述往往不及真实的形象更加生动。因此,课堂上我建议学生,购买一些相关图谱和视频材料,反复观看,经常演练。观察面色、舌象是诊测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方法,熟练掌握并应用这个方法,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这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是值得的。
二.为身体嘘寒问暖——冷暖自知——“冷不冷”是判断有无寒气的最简法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您的身体状况如何,阳气虚不虚,有没有寒气,您自己最清楚。医生所做的,就是帮您发现这些征象。而判断体内有无寒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一问“怕冷吗”。
医院给患者朋友看病,还是在家里接受亲友咨询,我都会问:“您平时怕冷怕热?”时间久了,连女儿都会笑我:“您这个中医也太简单了,凡是病人都问怕不怕冷怕不怕热。”
这绝不是客套的嘘寒问暖。怕不冷怕不热,对于判断是否有寒气,至关重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患者朋友的冷热,恰恰反映了体内阴阳盛衰的状况。怕冷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阳气亏虚,体内“燃料”不足,温煦机体的热度不够,这就是“阳虚则寒”;另一类是外来阴寒之气入侵,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导致怕冷,这就是“阴盛则寒”。总之,只要感觉怕冷,就表明阳虚有寒气。
我遇到过许多怕冷的患者朋友。有的是全身怕冷,稍一吹风,稍一受凉,就会感冒流涕,甚至有的朋友大热天穿着棉衣来找我看病,还冻得瑟瑟发抖。有的晚上必须穿着毛裤、袜子才能睡着,否则冻得不行。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很多人只是比别人怕冷,比别人容易受凉。全身怕冷反映整体阳气亏虚,体内有寒气。
局部怕冷,则反映相应的脏腑气血不足,内有寒气。比如,有的朋友背部特别怕凉,背部中间有像手掌大小的一块地方,总是冰凉冰凉的,非常难受,到处求治而不能解决。其实,这正是阳虚有寒、水气不化、水饮停积的表现。在《伤寒杂病论》里对这早有定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至于治疗,也非常简单,“当以温药和之”。
有的朋友常说自己胃部冰凉,像一个冷水袋放在里面,甚至有时还咕咕作响,这是脾胃阳气虚、寒气结聚于胃脘的表现,多见于胃溃疡患者朋友,只需要温中散寒就可以缓解症状。而有些医生不知道这些,一见是胃溃疡就清热养胃,往往是越治越重。还有的朋友腹部怕冷,特别是有些女性朋友,月经期小腹部冰凉冷痛,这肯定是寒气凝结的表现,千万不要一味地活血化淤。有的朋友腰部怕冷而疼痛,这是肾经有寒。有的朋友头痛而怕风怕冷,这是寒气伤了头部血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怕冷这一症状,中医有恶寒和畏寒的区别。如果您感到怕冷,但给您加件衣服、多盖床被子、用个电热毯就能有所缓解,那就是畏寒,提示阳气亏虚、内里有寒。如果这些措施都不见效,通常还伴有发热、寒战,则是恶寒,是外来邪气侵袭人体,邪气在表的反映。
另有一些特殊征象,也可以看做是怕冷,提示有寒气的存在。一种是病人身上热乎乎的,但又总想添衣加被,说明他内里有寒。另一种是病人虽然怕冷不显,但总体来说比较喜暖,身体局部发冷的地方,总想用手或者暖水袋焐一焐才觉得舒服,这也是寒气的特征。
对于阳虚,轻者可经常喝一点生姜红糖汤,或者用第三章介绍的药膳,也可补足气血,排出寒气。严重的,就要用中药汤剂来进行调理了。
我常告诫学生,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了解患者朋友的冷暖。这不仅是医德的要求,也是辨析寒热、提高医术的重要环节。对于读者而言,知道了判断自身寒气的最简法则,就不会一见口腔溃疡就去喝凉茶清火,也能避免被那些不问寒热、不辨阴阳的庸医所误。
寒热极为重要,在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十问歌》里,它是列在第一位的。“一问寒热二问汗”,可惜在好多中医那里都没有得到重视。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后人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解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三、为身体嘘寒问暖——寒积发
口渴不渴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口不渴,或者口渴而不想喝水,或者想喝热水,都提示我们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内存。“嘴巴干不干,想不想喝水,想喝热水还是凉水?”中医看病时常会这样问。也许,您会感到奇怪:我不是糖尿病,不是尿崩症,也不是干燥综合征,怎么医生尽问一些不相干的症状呢?其实,对于中医而言,了解患者朋友口渴不渴,对于判断机体的气化状态极为重要。
气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名词术语。在中医学中,气化指的是人体内气机的运行变化和升降开阖,如脏腑功能的实现、气血津液的输布、经络的流注等。气化,还可以专用于概括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三焦对体液的调节称“三焦气化”,膀胱的排尿功能称“膀胱气化”等。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有大量的水液,这些水液只有不停运动,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停止运行,就会形成水肿、积液、痰涎等。而水液运行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要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化成水气。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肾阳的作用,称为肾的气化。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天热、干燥的时候,容易感到口渴,而在冬季,一般不易口渴。因此,如果您生病时不感到口渴,往往提示您阳热不盛,甚至寒气内停;体内气候不热,所以您就不渴。如果您感到口干,但又不想喝水,或者只是想用水润一润口唇,并不想咽下,也提示有寒,或者是淤血阻滞。这是因为有寒气,水不能化,因而拒绝更多的水进入体内。如果口渴想喝水,则又分为两种情况:想喝凉水者,提示热盛阴虚;想喝热水,甚至滚烫的水,那是体内阳气虚竭、寒气太盛的表现。因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液化为水气,水就不能向上运行到口腔,起到滋润作用。对这种口渴一定要注意,不能补水,而应该补火——及时温经回阳,祛除寒气。
概括一下,口渴不渴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口不渴,或者口渴而不想喝水,或者想喝热水,都提示我们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内存。我曾遇到过一些干燥综合征患者朋友,口很干渴,但却喜欢喝热水,怕冷也比较明显,其他医生用滋阴的方药没有获得效果,而我判断为阳虚有寒,通过温阳散寒,最后就药到病除。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