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消渴糖尿病,证型分五来睦山书院一起学
TUhjnbcbe - 2021/3/20 10:17:00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542.html

定义: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历史沿革:

①《素问》首先提出消渴之名。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②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不仅有专篇讨论,且最早提出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方药。

③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④唐?王焘《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⑤在并发症方面,刘河间在《宣明论方》中有进一步论述,言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⑥元?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也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⑦在临床分类方面,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证治准绳?消瘅》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⑧明清至现代,中医学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多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讨论范围: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糖尿病,其他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疾病或症状如尿崩症等,亦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已经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描述,而其中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本病。

2.饮食失节

《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的是脾胃损伤可致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进而发为消渴。饮食失节导致脾胃损伤常因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所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郁久化火,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4.劳欲过度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指的是房劳过度,损伤肾精,可致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二、病机

消渴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病变脏腑:肺、胃、肾为主要病变脏腑,尤以肾为关键。

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三者关系:病变脏腑常相互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敷布失调,可导致脾胃失去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病变:

①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消渴基本病机特点,由于阴阳互根,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

②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气血运行失常,阴虚内热,耗伤津液,又可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滞。现代研究证明,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瘀密切有关。

如肺喜润恶燥,肺失濡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燥热内结,脉络瘀阻,*蕴成脓,可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血脉瘀滞,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可发为中风偏瘫等。

一、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显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病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

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上消:通常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

中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实出者,称为中消;

下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症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

关系: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治疗原则

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治疗要旨:《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并发症治疗: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1.“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消渴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

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2.不同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别。

临证当注意细心分析辨别。

3.控制饮食。

对于本病的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少数患者经过严格而合理的饮

食控制,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4.现代研究认为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

因此,可以在原有消渴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基础上,补充“瘀血为患”。血管损害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其中医病机以血脉涩滞,瘀血痹阻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对于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可以辨证施治为主,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或方剂,以期提高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渴糖尿病,证型分五来睦山书院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