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一味,甘草
TUhjnbcbe - 2021/3/30 22:05:00

?

无我疗法回向内心

皈依自然

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及食物中*。

李时珍在解释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解一千二百草木*,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就像一兵一卒,如处在归脾汤、甘草泻心汤方中,尊贵为君药;处在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方中,则变成臣药;加入承气汤,却屈尊为佐药;放在沙参麦冬汤、调味承气汤中,更小到使药的位置。可是,在这些名方中,哪一个没有甘草能成事呢?恐其上者用其下,恐其下者使其上,*药得之解其*,刚药得之和其性,放在任何一个位置,都是不可替代的万金油和神枪手。李东垣总结说:“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早在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有甘草,并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曰:“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zhǒng脚肿)。解*。久服轻身,延年。”

在民间有“药里的甘草——少得你”的歇后语。“少得你”为反诘语,意思说你和中药甘草一样,在配方中少不了它,以此讥讽人爱管闲事;或无事忙,有什么事都掺和,落不下的意思。由此也不难看出,甘草在中药配方中真是“百搭”。

清代医学家赵瑾叔有一首《本草诗》,曰:“九土精英色正*,药中甘草入诸方。部分上下俱无犯,性适寒温两不妨。梢止阴茎频作痛,节医痈肿苦为殃。呕家酒客均当忌,炙则微温生便凉。”

明代诗人吴宽曾著有《*连》一诗,其中有“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戒予勿种兹,味苦和难受。岂不见甘草,百药无不有”的诗句,说*连味苦利于病,甘草“百药无不有”。

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不广》中载有:“北方有兽,名曰蹶(jué),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qióngqióngjùxū传说中的异兽)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说的是北方有兽,前足象鼠,后足象兔,甚爱蛩蛩巨虚,得甘草必啮以喂食于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不念喂食甘草之恩而负蹶以走。

先秦时期文学家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有“麋鹿食荐”的语句,“荐”,即“美草”,也就是“甘草”。这些可以看出,一些动物以甘草作为食物。

甘草入药味甘平,无*,归脾、胃、肺经。

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故《名医别录》称之为九土之精。外赤中*,色兼坤离;味厚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

在中医处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调和诸药,药方中常常离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区别的,像我们平常吃的加工类的糖类多是“甜”,这类的甜吃多了会吸收我们人体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来的味道,是和缓的,先有点苦后再是微甜,有一种回甘之气。

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干燥根和根茎入药。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们发现甘草的茎秆叶为对生圆状形,而顶端却是单叶尖状,这样的一种物性入药,就能升能降,可阴可阳,具有调和阴阳百药的作用。

甘草春生秋采,味归根,微苦、回甘绵长,得土气之厚,又微带苦味,而苦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带有生长之气,能大益人体之脾胃。

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故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

如甘草与熟地、当归、白芍、*参、白术、*芪等药同用,可使补益药作用和缓持久而不骤急;与石膏、知母、*芩、*连等寒凉药并进,可缓和其寒凉之性,使寒凉清热而不伤阳、不败胃;与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温热药共施,可缓和其燥热之性,使温里散寒而不损真阴。

据统计,仲景用甘草方计方(《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

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可见甘草之功也绝非止于“调和诸药”而已。

临床上,甘草还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主治脾胃气虚证;若中焦虚寒,则可用甘草配伍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饴糖等,如小建中汤。

此外,甘草入心经,还能补益心气,治疗心气阴两虚之心动悸、脉结代,每与生地、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麦冬、阿胶、火麻仁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甘草解*,古人谓其能“解百*”。《本草纲目·第十二卷》:“甘草解百*,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

甘草药性虽平,也不是人人皆宜、多多益善的。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误用致害,虽甘草、人参亦*药之类也。”如,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脘腹胀满等。

呕家不喜甘,湿盛中满及呕吐患者不宜服用。甘草与海藻、甘遂、大戟、芫花药性相反,也不可同用。

甘草,几乎每个处方都离不开甘草以调和诸药而解百*。

它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也有将外面栓皮刮去者,称为“粉草”,外表平坦,淡*色,纤维性,有纵裂纹,较带皮甘草为佳。

据测定,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其甜度高于蔗糖50倍,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草”。尚含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等,具有和中缓急、润肺镇咳、调和诸药、解百药*的功效。

《本草汇言》载:“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之药也。”

《药性论》亦载其:“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言其:“安*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内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成分,可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铵、水合氯醛、苯、砷等的*性,对河豚*、蛇*、白喉*素、破伤风*素也有一定的解*作用。

研究还显示,甘草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所含的甘草次酸对骨髓瘤有抑制作用,所含的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钠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对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

甘草甜素、甘草苷还能抑制皮下的吉田肉瘤;甘草还能治疗诸咳嗽等,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胃肠道溃疡也有治疗作用。此外,甘草还有降脂、镇痛、抗惊厥的功用。由于它独具甘味,又有缓和其它药物性能的作用,故在复方中能起到协调各药补偏纠弊的作用。

甘草有生、炙两用,生用则凉,炙用则微温。

处方中写的甘草指的是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偏于清热解*,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和食物中*;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入药偏于润肺和中,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等。

《伤寒论》中有名的“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

甘草节、甘草梢、甘草头都单独入药。

甘草节为甘草的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能治痈疽疮*、咽喉肿痛;

甘草梢为甘草的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有清火、解*的功效,用于治疗阴茎中疼痛及淋浊;

甘草头为甘草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能行瘀血,消肿*,用其煎汤治小儿遗尿显效。

中药袋:甘草直解

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通常在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国老、蜜甘、粉草、甜草、甜根子等。

其性平,味甘。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和中缓急,止痛,润肺,解*,调和诸药。主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肺痰咳喘、心悸气短、四肢拘急疼痛、痈肿疮*、药食中*等。

含甘草酸、*酮类、多糖类、胶质、生物碱等。

本品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抗感染、抗变态反应,并有抗心律失常、抗溃疡的作用。此外,具有镇咳、镇痛、解*、降血脂、保肝的作用。临床上还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乳腺炎、慢性咽炎、抑郁症、食物中*、尿崩症、皮肤病、手足癣等疾病。

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菘菜、海藻同用;实证中满腹胀、水肿者忌服。古代文献载有甘草忌猪肉。

煎服,一次常用量1.5~10克。

甘草药用很广,用量很大,成为紧俏的药材,而且也是食品工业的原料。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煮、炖、熬、蒸、炒等烹制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一味,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