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辨证方法大全集
TUhjnbcbe - 2021/5/18 21:46:00
白癜风会不会遗传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六经辨证方法

是《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它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证候,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又将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细分六个证型……三阳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的病变实际上就是脏腑十二经络的病变。

三阳证

一、太阳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因体质虚实和病邪盛衰的差异,临床可分为太阳经症和太阳腑症。

1、太阳经证:虽为表症,由于受邪不同,又可分为伤寒,中风。

A、太阳中风症主要脉证:头痛,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可兼见鼻鸣干呕。“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虚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此症。”

治法:调营卫,解肌表。桂枝汤

B、太阳伤寒症主要脉证: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寒实症。感冒,流感,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可见此症。”

治法:辛温解表:麻*汤

2、太阳腑症:指太阳蓄水症和太阳蓄血症。

A、太阳蓄水主症: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既吐,小便不利,脉浮。

治法:通阳利水:五苓散

b,太阳蓄血主症:少腹急结或硬满,烦躁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治法:泻热破瘀。桃核承气汤

蓄水与蓄血症鉴别要点,在于小便利不利:小便不利多为蓄水症,小便利多为蓄血症。

二、少阳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思饮食,苔薄白,脉弦。“胸膜炎,肝胆疾患可见此症。”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三、阳明证:是太阳证未解,病邪内传于里,为外感病的热盛阶段,故有“热不过阳明”之说。病变部位有在经在腑之分。

1、阳明经主症: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汗出,心烦,小便短赤,苔*燥,脉洪大。“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里热症。急性热病中期,急期可见此症。”

治法:清热养阴。白虎汤

2、阳明腑主症:除有上述阳明经症外,尚有日晡潮热,大便燥结不通,腹满疼痛,甚至神志昏迷,烦躁谵语。舌苔*燥或有芒刺。脉沉实或滑数。“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里热实症。”

治法:荡涤燥结。三承气汤,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使用。

三阴证

四太阴症:伤寒之邪内传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为三阴的屏障,可因三阳证失治,误治,乱治而来。或因体质弱,得病既为太阴病“直中”:脾与胃相表里,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主症:腹满,呕吐,食不下,口不渴,腹痛喜按:泄泻,身无热,手足温,苔白,脉缓弱。

治法:温中散寒。理中汤

五、厥阴症: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病情比较重的阶段。其病理特点是正邪相争,寒热错杂。若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衰而转复,则病转危无安。若阴寒盛极,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严重而重危。若阴寒虽盛,而阳气还能抵抗,则呈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主证:寒热错杂,兼见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腹中热而疼痛,饥而不欲食,或吐蛔虫:呕吐泄泻,肢体厥冷,冷后复温,交替出现。

治法: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乌梅丸

厥阴症有寒有热,寒热错杂,病情比较复杂。除上述治法外:热厥“既真热假寒症”轻者用四逆散,重者用白虎汤:兼有内结者,用承气汤。寒厥“真寒假热症”宜回阳救逆,温通血脉:方如通脉四逆汤

六、少阴证:是心肾阳衰,无论传变或直中,皆为严重阶段。是属于全身性的虚寒证:但亦有假寒症“真热假寒症”

1、少阴虚寒主症“阳虚”:脉微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

治法:回阳救逆。四逆汤

2、少阴假寒主症“真热假寒症”:胸中烦热不得眠,或咽痛,甚则肢厥脉微。

治法:滋阴泄火:*连阿胶汤,或四逆散,或承气汤

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是外感温热病的内容:卫、气、营、血代表热性病发展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与感受寒邪所致的伤寒完全不同。尽管温病的病证类型很多,但临床病理方面多属热盛伤阴。所以在症状表现上,自始至终均有热象,且多伴有口渴。具有发病急,热度高,变化快,易化燥伤阴等临床特点,在治疗上以护阴救阴为主。

一、卫分证候:温热病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为特征因“肺主气属卫”,“卫气通于肺”。所以,温热病初期,既见到呼吸系统的症状,又见到肌表卫分的症状……

1、风热症主要脉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咳嗽,苔薄白或微*,舌尖边红,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以及肺炎,麻疹,猩红热等病的初期可见此证候。”

治法:辛凉解表。桑菊饮或银翘散

2、温热症主要脉证:发热而渴,不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脉浮数。“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热症。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及急性热病初期可见此症。”

治法:辛凉解表。银翘散

3、燥热症主要脉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无痰,口干咽燥,胸痛。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而干,脉浮细而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可见此症。”

治法:清宣润燥。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

4、湿热症主要脉证:发热“以午后为重”,有汗不解,恶寒,胸闷,头重,身体酸痛。舌苔薄白而腻,脉细濡。“暑季感冒,沙门氏菌属感染及肠伤寒等病初期可见此症。”

治法:芳香宣透。藿朴夏苓汤

邪在卫分阶段,治法当以辛凉及芳香化浊解表透汗为主“切忌辛温发汗”,使邪从外解,既所谓“在卫汗之可也”。

二、气分证候是以里热盛为主。其主要脉证:不恶寒,但恶热,肌肤发热,口渴喜饮,汗多,小便*,舌苔*或腻,脉数。“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症”。如果没有恶寒,则纯属里热证。

1、肺热症主要脉证:咳嗽,痰稠色*,气喘,鼻翼扇动,发热不恶寒,口渴,尿*。舌尖边红,苔*,脉数。“大叶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见此证。”

治法: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

2、胃热症主要脉证:高热,口渴喜冷饮,汗出较多,脉象洪大。此症特点有“四大”既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肠伤寒,肺炎等急性热病的高热阶段可见此症。”

治法:清泻胃热。白虎汤

3、实热症主要脉证:发热,怕热不怕冷,呼吸气粗,大便秘结,腹满拒按,小便短赤,舌苔老*或起芒刺。“多见于肠伤寒,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急性热病高热阶段伴有便秘,腹胀者。”此症与六经辨证中的阳明实热症基本相同,但比风寒化热伤津更重。

治法:增液泻实。增液承气汤

4、湿热症主要脉证: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身重,胸闷,腹部胀满,渴不欲饮,神情淡漠,重听,小便短涩,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濡缓。有的可伴有腹泻或皮肤出现*染,白瘖,红疹,或出现神昏谵语。“沙门氏菌感染,肠伤寒可见此症”

治法:清热化湿。甘露消*丹。若大热口渴,是热重于湿,可加清热药:若发热不高,口不渴,是湿重于热,可加重化湿药

此外,在气分证中,有邪初离卫分,逗留气分不清,发生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小便不利:称为“邪留三焦”……治法:可用蒿芩清胆汤

“卫之后,方言气”,“到气才可清气”。必须辨清是气分热还是卫分热。否则早用或过用清气药,反而使邪不外达而内闭……

三、营分证候:热邪传入营分或内陷心包的主要标志是:舌色鲜红或深红“又称绛”,口不渴,或不甚渴,并有神昏谵语。营气通于心,营分病变常常涉及到心包。

1、热邪入营主要脉证:身热夜甚,昼静夜躁,口不渴,或口干而不甚渴,神昏谵语,舌色深红,脉细数,或见斑疹隐隐不透。“多见于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急性热病伴有高热,*血症者。”

治法:清营泻热。清营汤

2、热入心包主要脉证:除具有热邪入营的特征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表情淡漠,语言艰涩“困难”,反应迟钝,幻听幻视,抓空摸床,神昏谵语,甚至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等。舌绛,脉滑细数。有的病可能出现抽搐。“多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及大叶性肺炎等急性热病极期伴有中*性脑病症状者”

治法:清心开窍。清营汤加安宫牛*丸或至宝丹,紫雪丹。让抽搐可加镇肝熄风药。

安宫牛*丸、紫雪丹、至宝丹都有清心开窍作用。清心作用以安宫牛*丸最强,紫雪丹次之,至宝丹较弱:开窍作用以至宝丹最强,安宫牛*丸紫雪丹次之。此外,安宫牛*丸尤长于开窍化痰解*,紫雪丹更能镇惊熄风…….

此外,在热入心包症中,亦有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如症见身热不甚,时有神昏谵语,苔*垢腻,脉濡滑而数。这与热入心包不符。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为主。可用菖蒲郁金汤

营分症既是血分症的浅层阶段,又是气分症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内热偏盛,而致气营两燔“气分、营分热证同见”,壮热烦渴与舌绛同时并见,或因热盛引动肝风,而致神昏与惊厥同见。所以,清营泄热,清心开窍,是治疗营分症常用的方法。“临床中遇到各种脑炎,脑膜炎和其它传染病,若出现营分症,都可按照治疗营分的方法治疗。”

四、血方证候:以动血,发斑狂躁,舌质深绛,等为主要特征:

1、血热发斑主要脉证:身灼热,斑点透露,色鲜红或紫黑:心烦狂躁,或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数:“多见于麻疹,肠伤寒以及脑炎,败血症等急性热性病严重期兼有神经症状及出血现象者。”

治法:凉血化斑。化斑汤

2、血热动血主要脉证:除身热,舌绛之外。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现象,如吐血,咯血,衂血,尿血,便血等。“多见于流脑,败血症等急性热病极期兼有神经症状及出血现象者。”

治法:凉血止血。犀角地*汤:出血严重的需加止血药

温热病出现血分证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流脑,肠伤寒,败血症及其他重症传染病,若出现斑疹或出血现象的都参考血分症治法。”

脏腑辨证方法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运用四诊八纲进行归纳,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基础,也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与小肠的病理表现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神志和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因此,心的病理反映,主要表现为血脉和神志等方面的异常。

1、心气虚,心阳虚

主证:以心慌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而数或结、代。舌淡苔白为基本症状,兼见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晄白,喜出长气等症者为心气虚:兼有形寒肢冷等症状,则为心阳虚:兼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症状,则为心阳虚脱“与肾阳亦有密切关系”。心力衰竭往往见到心肾阳虚的症状。“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休克等可见到心气虚,心阳虚的症状。”

治法:补益心气,温补心阳,回阳救逆。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减:心律不齐,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心阳虚兼见水肿者,可用桂苓术甘汤加味:心阳虚脱,可用四逆汤或参附汤,还可以针刺百会、足三里、内关、涌泉等穴,病情危重,可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治疗。

2、心血虚心阴虚

主症:以心悸,心烦,健忘,失眠多梦为基本症状: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或结、代者为心血虚:兼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心阴虚。“贫血多见心血虚,神经官能症,多见于心阴虚。”

治法:养血安神,滋养心阴。心血虚者,可用补心丹:心阴虚者,可用朱砂安神丸

心脏病心力衰竭,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各种证型都可以见到,应该辨证论治。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扶阳:但都应该加入安神药物。又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不可分开。故治心气虚,在补心气的同时应加几味养血安神药物:治心血虚时还应考虑加入几味补气助阳药物。

3、心血瘀阻

主症:心悸,胸痛“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或痛引肩背时作时止,严重时则疼痛不安,汗出肢冷,面、唇、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见紫色瘀斑,苔少而润,脉涩或结代。“可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中见到心血瘀阻的症状。”

治法:温振心阳,活血化瘀。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失笑散:若兼有气虚症,如气短倦怠,脉虚舌胖等,宜加补气药:若兼有阴虚症,如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宜加养阴药:若本症并见肝、脾、肾等症状者,治疗兼顾。

4、痰迷心窍

主症:神情痴呆,言语错乱,意识朦胧,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苔白腻“或*腻”脉滑。“在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等病中,可见到痰迷心窍的症状”

治法:涤痰开窍。可用涤痰汤:痰热可配用至宝丹,安宫牛*丸。寒痰可配用苏合香丸

脑血管意外,而出现的脱症,表现为手撒,口开,眼合,遗尿,汗出,脉微弱而昏迷不醒。不能用开窍法,以免加速阳气亡脱:宜急用艾灸神厥、足三里等穴,并按中风病辨证治疗。

5、痰火扰心

主症: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时歌时哭,甚至打人骂人:舌红苔*腻,脉滑数。“在精神分裂症,狂躁型精神病,癔病等病中,可见到痰火扰心的症状。”

治法:清化痰火。一般可用清气化痰汤:若痰火过盛,可用礞石滚痰丸

6、心火上炎“心火亢盛,心移热于小肠”

主症:舌尖红赤,舌体糜烂或溃疡,心中烦热:或有面红,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赤淋沥刺痛,尿血,舌红苔*,脉数等。“在口腔炎,舌炎及泌尿系感染等病中可见心火上炎或心移热于小肠的症病”

治法:一般可用*连上清丸:心移热于小肠者,可用导赤散

7、小肠虚寒

主症:小肠隐痛,喜热喜按,肠鸣泄泻,小便清长或频数不利,舌苔薄白,脉迟缓。“可在慢性肠炎中见到小肠虚寒的症状。”

治法:温通小肠。可用茣芋散

8、小肠气痛

主症:少腹绞痛,腹部胀满,肠鸣漉漉,排气则舒,或阴囊疝痛。苔白,脉弦。“可在肠痉挛,疝气中见到小肠气痛的症状。”

治法:行气散寒。天台乌药散

二、肝与胆的病理表现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疏泄,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因此,肝的主要病变是疏泄和藏血方面的改变,抽搐和眼病的病变亦归于肝。胆的病症较为广泛,以实症为多。

1、肝阴虚

主症:头痛,目眩,急躁易怒,头昏耳鸣,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见肢麻,震颤等症状。“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可见到肝阴虚的症状。”

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汤

慢性肝病如见胁肋隐痛,舌红无苔少津,脉弦细数,属于肝阴不足者,可用一贯煎以养肝阴

2、肝气郁结

主症: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抑郁多怒,女子月经不调,食欲不振,苔白,脉弦。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则见肋下痞块“指肝脾肿大”舌边有瘀点,脉弦或涩:若肝气横逆犯胃“又称肝胃不和”则见胃脘疼痛,嗳气,呕吐,食欲不振,腹痛泄泻,怒后加重:若肝气上逆,则有气逆,胸痛,咽喉有梗阻感“又称梅核气”。

治法:疏肝解郁。可用逍遥丸:若肝气犯胃,可用柴胡疏肝散:梅核气,可用四七汤合甘麦大枣汤:若慢性肝病,肝脾肿大,症属肝气郁结者,可用逍遥散加活血化瘀药治疗

3、肝经实火

主症:头痛眩晕,急躁易怒,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胸胁胀痛:甚者吐血,衄血,可兼见口干口苦,尿*便干,舌尖边红,苔*,脉弦数。“在高血压病,更年期证候群上消化道出血,鼻衄等病中可见到肝经实火的症状。”

治法:清泄肝火。龙胆泻肝汤:若上消化道出血,衄血,由肝经实火引起者,可在龙胆泻肝汤中加入止血药。

4、肝风

A、热极生风主症:高烧,抽搐,劲项强直,四肢挛急,甚者神志昏迷,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镇肝熄风。一般用羚角钩丁汤

B、阴虚阳亢,肝风内动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麻木:突然昏厥,抽搐,口眼歪斜,偏瘫,舌质红,脉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汤

C、肝血不足,虚风内动

主症:肢体麻木,头摇,肌肉震颤,或肢体挛急,手足蠕动,两眼干涩,视物不清。“在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眼病,缺钙等病中可见到肝血不足的症状。”

治法:养血熄风。大定风珠

5、肝胆湿热

主症:皮肤发*,色泽鲜明,胁痛显著,尿少而*赤,食少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口渴,舌苔*腻,脉弦数。“急性*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等病最易出现肝经湿热的症状。”

治法:清肝胆湿热。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清肝胆、泻实热,用大柴胡汤

6、寒滞肝经

主症: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回缩:少腹胀痛常牵及睾丸,坠胀剧痛,受寒则重,得热则缓:或见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在睾丸,副睾丸疾病和疝气等病中,可有寒滞肝经的症状。”

治法:温肝散寒,理气止痛。用暖肝煎

三、脾与胃的病理表现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和统摄血液:其荣在唇,开窍于口,与胃“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脾胃一表一里,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饮食消化,吸收和运输任务,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故中医学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

1、脾胃气虚

主症:食纳不佳,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不华,胃脘胀闷,嗳气吐酸,脘痛喜按,食后痛减,舌淡苔白,脉濡弱:若兼有腹胀便溏,或浮肿的症状,称为脾不运化“脾运化失司”:若兼有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内脏下垂症状,称为脾虚下陷。“在多种慢性胃肠疾病如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病中常可见到脾胃虚弱的证候。”

治法:以健脾和胃为基本治法:若脾虚不运,治以健脾益气:若脾虚下陷,治以补气升阳。一般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补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

2、脾不统血

主症:面色萎*不华,少气懒言,倦怠食少,月经量多,尿血,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在功能性子宫出血,痔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病,可见到脾不统血的症状。”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归脾丸

3、脾胃虚寒“脾胃阳虚”

主症:脾胃虚弱的症状兼有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隐痛,喜热喜按,口吐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饮后腹胀,久泻不止:或见尿少浮肿,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无力。“在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水肿,慢性肝病等病中可见到脾胃虚寒症状。”

治法:温中健脾。一般可用小健中汤:胃寒为主者,用良附丸:脾阳虚为主者,附子理中汤

4、寒湿困脾

主症:轻则脾虚兼见湿的症状,重则脾阳虚兼见寒湿的症状:饮食乏味,恶心欲吐,口淡粘腻,胃脘满闷或隐痛绵绵,喜按喜暖,头身困重,腹泻肢肿,或皮肤晦暗发*,白带多而清稀,苔白腻,脉缓或濡细。“在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肝病等病中可见到寒湿困脾的症状。”

治法:温中燥湿。可用胃苓汤或茵陈五苓散

5、脾胃湿热

主症:面目发*,色泽鲜明,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呕吐,尿*而赤:或身痒,发热口苦,口干,便秘或泻,苔*腻,脉濡数。“急性*疸型肝炎等病可见到脾胃湿热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6、胃热炽盛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喜冷饮,口臭,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大便臭秽,牙龈肿痛,舌红苔*厚,脉滑数。“牙周炎,口腔溃疡,糖尿病等病可见到胃热炽盛的症状。”

治法:清泻胃火。清胃散或调胃承气汤

7、胃阴不足

主症: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大便燥结,干呕呃逆,舌干少津,舌质红,脉细数。“在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糖尿病等病中可见到胃阴不足之症。”

治法:清胃养阴。沙参麦冬汤

8、食滞胃脘

主症:脘腹胀满,呕吐嗳腐,不思饮食,大便溏泻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本症多见于消化不良。”

治法:消食导滞。保和丸

四、肺与大肠的病理表现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肺主一身之气,《内经》上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因此,咳嗽气喘大多与肺的宣降功能失常有关。

肺病有虚实之分,由外邪侵袭者为实症,如风寒束肺,燥邪犯肺,以及痰浊阻肺等:肺的本身功能不足者多为虚证,虚证又有肺气虚和肺阴虚的不同。

1、肺气虚主症:咳嗽无力,痰多清稀,甚则气短喘促,体倦懒言,语言低微,怕冷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在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中可见到肺气虚的症状。”

治法:补益肺气。一般用补肺汤

2、肺阴虚主症: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时带血,口干咽燥、喉痒音哑,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在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中可见到肺阴虚的症状。”

治法:滋阴润肺。可用养阴清肺汤

3、风寒咳嗽“风寒束肺”主症:咳嗽或气喘,痰多稀薄有泡沫,恶寒发烧,头身疼痛,口不渴,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在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中可见到风寒咳喘的症状。”

治法:表散风寒、宣肺化痰。可用小青龙汤

4、肺热咳嗽“风热犯肺”主症:发热咳嗽,鼻煽喘促,痰稠色*或带脓血、或有腥臭,胸痛口渴引饮,小便*、大便干,或见鼻干、鼻衄,或流*涕。舌质红、苔*、脉数。“在急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炎,肺脓疡,副鼻窦炎等病中可见有肺热咳喘的症状。”

治法: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一般用麻杏石甘汤:若为肺脓疡,可用苇茎汤

5、肺燥咳嗽“燥邪犯肺”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发烧,怕冷,头痛等症状,多见于秋季气候干燥之时:舌尖红,苔薄*少津,脉数。

本症以肺燥为主,无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阴虚症状,可与肺阴虚鉴别。

治法:清肺润燥:初起可用清燥救肺汤:经久不愈,可用养阴清肺汤

6、痰浊阻肺主症:咳嗽、痰多稠粘,或见气喘,胸部满闷,心跳气短不得卧,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偏寒者,用二陈汤加苏子降气汤:偏热者,可用清金化痰汤

7、大肠湿热主症: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尿道灼热、小便短赤,发冷发热,苔*腻,脉滑数。“在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可见到大肠湿热的症状。”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理血。可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8、大肠液亏主症:大便秘结,干燥难排:或兼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咽干少津,舌质红,苔*燥,脉细。

治法:增液润燥。增液承气汤

五、肾与膀胱的病理表现:

肾主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与人体的生殖、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肾的病变以虚证为多,影响面很广:但总的来说,不外肾阳虚与肾阴虚两方面。

1、肾阴虚主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是典型症状。也可以见到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低热颧红,发脱齿摇,失眠健忘,耳聋,视力减退,尿量多,女子闭经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在肺结核,尿崩症,神经性耳聋,神经官能症,不育症等病中可见到肾阴不足的症状。”

治法:滋补肾阴。六味地*汤

2、肾阳虚主症: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阳痿早泄,性欲减退:或尿少浮肿,或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体胖或有齿痕,苔白,脉沉弱。“在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性神经衰弱等病中可见到肾阳虚的症状。”

治法:温补肾阳。一般用金匮肾气汤

3、肾气不固主症:小便清长频数不禁,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腰脊酸痛,滑精早泄,苔白,脉沉细。“在尿失禁,尿崩症等病中可见到肾气不固的症状。”

治法:固摄肾气。大补元煎合缩尿丸

4、肾不纳气主症:喘息气短,气不接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形瘦神疲,或见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可在肺气肿,肺心病等病中见到肾不纳气的症状。”

治法:补肾纳气。都气丸

5、肾虚水泛主症:周身浮肿,下肢尤甚,尿量减少,腹部胀满,心悸气喘,咳嗽、痰多而稀薄,舌胖,苔白,脉沉细。“在慢性肾炎肾病型可见到肾虚水泛之症。”

治法:补肾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6、命门火衰主症:黎明前腹泻,泻前腹痛肠鸣,泻后则安,腹部怕冷,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细。“在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病可见到命门火衰之症。”

治法:温补命门。四神丸

7、膀胱湿热主症: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尿色混浊或血尿,或尿出砂石,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濡数。“在泌尿系感染,结石或前列腺炎可出现膀胱湿热之症。”

治法:清热利湿。八正散

8、膀胱虚寒主症:小便频数或失禁,或遗尿,腰背酸痛,舌润、苔白,脉沉迟。“在尿失禁,尿崩症等病中可见到膀胱虚寒的症状。”

治法:温肾固摄。缩泉丸

审证求因:就是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凡外界的气候变化,精神刺激,劳倦饮食,创伤,虫兽伤等都是外来的致病因素,应属于外因范畴。而人体本身的精神活动和机体抵抗力的变化,才是疾病发生的内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观点。

六气辨证方法:

中医学的病因主要是以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也就是通过全面细致的辨明病证,寻求病因,掌握不同疾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力求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的目的。

病因辨证:

一、六淫:既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当“六气”成为致病因素时,就称为“六淫”。“六淫”致病一般首先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所以认为它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从今天的临床实践中看,还包括了一部分生物“如细菌、病*,某些寄生虫等”、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疾病。

此外,有些并不是外感疾病,但也出现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等的症状。为了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特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等。它们是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一些产物,由于它与外感“六淫”具有类似的性质,为了便于鉴别,也在此作以简单介绍。

风证特点:“风者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1,有抽搐、震颤、眩晕,游走性疼痛,搔痒与怕风等症状:

2,容易侵犯人体的高位和肌表,如头部、肺部和皮肤等部位:

3,常与其它病邪结合而发病。如风热、风寒、风湿等等,“故称”风为百病之长”。特别是风与湿相互结合后,在临床治疗方面形成反复发作,不易痊愈的各种慢性疑难杂症…….故有“无风不生湿,湿去风自灭”的说法。

外风

1、伤风:风邪侵袭肌表,营卫不和。症见恶风,头痛,有汗,发热或不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

2、风热:风与热合,侵犯人体。症见发热重,微怕冷,头痛,咽喉肿痛,干咳吐*痰,舌苔薄白微*,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银翘散

3、风痹:风邪侵犯经络,引起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故又称“行痹”。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利湿。防风汤

4、风疹块“荨麻疹”:多为肌肤有湿,复感风热或风寒,不得疏泄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引起皮肤风团或皮疹样损害。

治法:风热型,宜祛风利湿清热。消风散:风寒型,宜疏散风寒,调和营卫。以桂枝汤为主

内风:是病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症状。由心、肝、肾的病变所致。其临床特点,多突然发病。轻者表现头晕、目眩,情绪不宁,手足颤动麻木,口眼歪斜:重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角弓反张、偏瘫:常见于肝风内动的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寒证特点:

1、全身或局部有寒象,如怕冷,喜热,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痰液稀白等:

2、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出现剧烈的疼痛,所谓“寒胜则痛”。

3,寒性收引,寒邪侵入经络,可出现筋脉拘挛、收缩。

外寒

1、伤寒:寒邪伤表,症见怕冷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麻*汤

2、中寒:寒邪直接伤里:症见突然寒战,面色发青,腹痛吐泄,身凉,手足挛痛,倦卧不动:重则昏迷僵直,脉沉细迟或伏。

治法:温中祛寒。理中汤:重者,回阳救逆、益气生脉。用回阳救逆汤

3、寒痹:寒邪伤络,引起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减轻,遇冷加剧,又称“痛痹”,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乌头汤

内寒:常由脾肾阳虚引起,症见恶寒喜热,手足不温,恶心,吐清水,,腹痛肠鸣,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苔白润,脉沉迟等寒象症状。

暑证特点:

1、暑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炎热的夏季或高温作业下发病,主要表现高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

2、暑症易耗气伤津,有身重倦怠,四肢无力,口燥,唇干等症状:

3、暑症多挟湿,有头重,胸闷、恶心,腹胀泄泻等症状。

伤暑:感受暑热,汗出过多,消耗津液,阴伤不能制阳,阳热亢盛,症见身热头痛,汗出烦渴,,气促,四肢无力,或有恶心呕吐,腹泻,苔白腻,脉洪数。

治法:清暑解热。清暑益气汤

中暑:由于暑热卒中,突然昏倒,神志不清,身热烦躁,大汗气粗,脉细数。

治法:宜急用芳香开窍。醒后用甘寒清热剂

湿症特点:

1、湿性粘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难以速愈。症见身体沉重,四肢困倦,头重如裹等。如湿邪侵犯经络、关节,可出现关节疼痛,固定不移,肌肉麻木等症状:

2、湿邪易犯脾胃,出现食欲不振,胸闷,腹胀,小便短少,大便稀薄,舌苔厚腻,多见濡脉:

3、全身或局部水湿泛滥,如水肿、脚气,白带,湿疹以及疮疡流水等也属于湿症范畴。

外湿

1、表湿:湿邪伤表,气机不舒,湿浊上蒙清窍。症见全身沉重困倦,身热不扬,脘腹满闷,口不渴,小便短少,头重如裹,脉濡。

治法:芳香化湿、宣达透表。藿朴夏苓汤

2、湿痹:湿邪侵犯经络,阻滞气血的运行,引起全身疼痛麻木,关节肿胀酸痛,痛有定处,故又称“着痹”

治法:利湿活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内湿:为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与脾胃关系密切,多由饮食不节“也包括误治、乱治等使脾胃受伤”,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常,致津液不得正常运化敷布,故湿从内生,脾为湿困。症见肢体困倦,脘腹胀满,或见呕逆,大便溏稀,苔白腻,脉濡缓等。

在内湿的基础上,更易感受外湿,可出现各种湿的症状……

燥症特点:

1、燥邪干枯,易伤津液,引起口鼻干燥,,咽干而痛,唇燥而裂,皮肤干燥,口渴喜饮,发热无汗,大便燥结等症:

2、燥邪易于伤肺,症见鼻孔干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

3、因营养不良,贫血等病症出现的皮肤干燥,指甲、毛发干枯,舌干少津等,也属于燥症范畴。

外燥

1、凉燥:风寒束表,凉燥犯肺,肺气不宣: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苔薄白,脉浮等。

治法:宣肺解表、润燥。杏苏散

2、温燥:温燥伤肺,阴液受伤:症见发热头痛,干咳少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苔薄白干燥,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润燥。桑杏汤

内燥:是病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症状,,多由于实热灼津,或汗、吐、出血过多,津伤化燥,致使全身津液干涸:与肺、肾、胃、大肠有密切的关系。如肺气不足,水精不能四布濡养肌肤,而使皮肤枯燥:胃、肠燥热,灼伤津液,上致口唇干裂溃疡“既唇炎”起皮,下成肠枯失润,大便秘结。肾阴不足,虚火浮越,多见潮热、盗汗、心悸、眩晕、咽干等症。

火症特点:

1、火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极便是火。故症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的热象,如高热,怕热喜冷,面红目赤,舌质红、苔*,脉数:以及外科疮疡的红、肿、热、痈等:

2、火邪易耗伤津液,出现舌干少津,口渴饮冷,大便干结等症状:

3、迫血妄行,症见出血,或因灼伤脉络而发斑疹:

4、外感火症多系实火:内伤火症由于受病脏腑和病机不同,又有实火虚火之别。

实火:外感火热之气,或由风、寒、暑、湿、燥邪转化而来,均属实火。实火多先火旺而后水亏:症见壮热,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甚者狂躁谵语,昏迷,舌质红绛,苔*燥或生刺,脉洪数。

治法:清热泻火。*连解*汤:甚者用安宫牛*丸、紫雪丹:清心开窍

虚火:多由内伤引起,特点是“火”的症状较轻,且兼有阴虚症状,如劳伤过度,情志抑郁,淫欲妄动,均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使气血失调,或久病失养,精气亏耗。常见的虚火有肾虚火动,脾胃虚火和热病后期出现之虚热等。

二、七情“精神因素,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情志活动本来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如果情志活动过度,就可能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情志不和,不但可以导致正气虚弱,易感外邪。同时,七情变化本身也可以致病,一般情志活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症,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表现为神志的改变,如心烦、易怒、健忘、失眠、喜怒无常,甚则癫狂等症状。心主神志,肝主情志,故精神刺激引起的症状,多从心肝两脏治疗。

2、精神刺激容易伤及脾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兼胸胁满闷胀痛,食欲减退的症候。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思想的反映,所以在临床治疗方面,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疗法。

三、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常是致病因素之一。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或误食不洁有*之物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1、饮食过量则成食滞:症见不思饮食,嗳腐反酸,恶心呕吐,腹痛拒按,大便恶臭,脉滑等。

2、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使脾胃虚寒,出现呕吐清水,腹痛喜按,消化不良,或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迟等。

3、过食甘肥厚味之品,可以生热、生湿、生痰,而为多种脏腑病症的原因。

饮食所伤,与脾胃关系密切,详见脏腑辨证。

四、劳倦所伤:指过度疲劳或过度安逸引起的正气亏损。过劳易伤脾气,症见少气懒言,四肢困倦,动则气喘,精神倦怠对。过逸会使机体气血郁滞不行,影响脾胃消化功能,症见食欲不振,肢体痿弱等。

劳倦的另一含义,就是房劳过度:症见腰酸神疲乏力,眩晕耳鸣,男子可见遗精滑泄,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等。

遗精:不因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称为遗精:其中有梦而遗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的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者,名为“滑精”,滑精多因梦遗发展而来。

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少寐多梦,梦泽遗精,伴有心中烦热,头晕、目眩、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心悸、怔仲,善恐健忘,口干,小溲短赤,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清心安神,滋阴清热:心火独亢,神浮扰精梦泄的可用*连清心饮

若心肾不交,火灼血阴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菖蒲、莲子以滋阴安神

若久遗伤肾,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汤或大补阴丸

此类患者要特别注意调摄心神,排除杂念。

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遗精频作,或尿时少量外流,小溲热赤混浊,或溺涩不爽,口苦或渴,心烦少寐,口舌生疮,大便常溏臭,,后重不爽,或见脘腹痞闷,恶心,苔*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饮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所致者,宜升清化湿,可用苍白二陈汤加*柏升麻柴胡若湿热流注肝脉不泄者,宜苦泄厥阴,用封髓丹。甚者用龙胆泻肝汤

应该注意:一是本型遗精系因湿热下注,疏泄失常引起,不能早投固涩之品。二是病因中焦脾胃失运湿热内生,治要健脾升清,才能化湿泄浊,所谓“治中焦以浚其源,利湿热以分其流。”却不可过用苦寒碍胃。

此外:部分病人久遗精滑,可兼见形寒肢冷,阳萎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溲色清白,或余沥不尽等……此因遗、滑既久,阴虚及阳,精关不固,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形体,故兼见形寒肢冷等…….

72条经方笔记助你精细辩证

1
查看完整版本: 辨证方法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