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3.配体
4.传入侧支性抑制
5.回返性抑制
6.牵涉痛
7.脊休克
8.去大脑僵直
9.牵张反射
10.优势半球
11.运动柱
问答题1.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及机制
.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有哪些?
3.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4.何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二者有何区别?
5.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6.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7.第一体表感觉区及其功能特点
8.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9.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比较
10.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1.突触前神经元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相应的特异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Na+、K+通透性增大,由于Na+的内流K+的外流,导致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和突触后膜的相应的特异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Cl-、K+通透性增大,尤其是Cl-,突触后膜超极化,这种超极化膜电位变化(EPSP)。
3.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的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的拮抗剂。二者统称为配体。
4.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兴奋与其直接相连的下一个神经元(假定为伸肌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屈肌运动神经元)。其反射结果是伸肌收缩,屈肌舒张。
5.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6.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
7.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8.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9.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10.人类两侧大脑半球功能不等。左侧皮层语言上的功能优势。与遗传有关,主要是后天习惯形成。
11.在大脑皮层运动区也可见到类似感觉区的纵向柱状排列,组成了运动皮层的基本单位。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几块肌肉的活动,而一块肌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问答题
1.动作电位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Ca+通道开放→Ca+内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门控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即EPSP或IPSP)→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若释放兴奋性递质(如Ach)→突触后膜受体→Na+、K+和Cl-等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K+和Cl-外流→膜内正电荷↑→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若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Cl-和/或K+通道开放→K+外流和或Cl-内流→膜内正电荷↓→膜内外电位差↓→后膜局部超极化(IPSP)。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枢。
胆碱能纤维: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小汗腺和支配骨骼肌的舒血管纤维。
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包括*蕈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受体(N受体--N1、N受体)。
①M受体(*蕈碱样受体),分布于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可被阿托品阻断。
②N受体(烟碱样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N1受体)与骨骼肌终板膜(N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主要在延髓。
肾上腺素能纤维: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NE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在外周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器官。有α和β二种亚型①α受体:使多数平滑肌兴奋、促脂肪分解(α1型);使小肠平滑肌舒张
(α型),拮抗剂--酚妥拉明
②β受体:使心肌兴奋(β1型),使多数平滑肌抑制、血管舒张、肝糖元分解(β型),拮抗剂--普萘洛尔
(3)多巴胺及其受体
多巴胺主要分布黑质-纹状体、结节-漏斗、中脑边缘系统。受体分为D1,D,D3,D4,D5。主要参与对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
(4)5-羟色胺及其受体
5-羟色胺主要分布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前角。受体分为5-HT1、5-HT。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5)组胺及其受体
组胺主要分布下丘脑后部、大脑皮层、脊髓。受体分为H1、H、H3。组胺系统可能与觉醒、性行为、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血压、饮水和痛觉等调节有关。
(7)神经肽及其受体
①速激肽
种类:P物质、神经激肽A、神经肽K、神经肽α、神经激肽A(3~10)和
神经激肽B。
分布及功能:P物质于脊髓参与慢痛传入;外周肠平滑肌收缩,血管舒张和
血压下降。
②阿片肽
种类: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其受体为μ受体、κ受体和δ受体
分布及功能:β-内啡肽分布于下丘脑、丘脑、脑干、视网膜和腺垂体―抑制性调制。脑啡肽脊髓后脚―痛觉传入。强啡肽中脑中央灰质、延髓头端和脊髓后脚。
③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
④脑-肠肽:CCK、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和胃泌素。
⑤其他:血管紧张素Ⅱ、心房钠尿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等。
(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腺苷和ATP。
(9)其他可能的递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PG及神经类固醇。
3.(1)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
()突触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3)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
(5)后发放:发生于环式联系。肌肉的运动状态和被牵拉的信息传入中枢,这些反馈信息用于纠正和维持原先的反射活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对缺氧、PCO↑、药物敏感(如pH↑→神经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5.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特点: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肌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
6.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产生机制:正常时,上位中枢(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前庭核等)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对前角运动神经元施加影响,使屈肌与伸肌的肌紧张度保持平衡。损伤后:∵易化区作用>抑制区的作用;∴牵张反射增强。伸肌是抗重力肌,正常情况下反射活动强于屈肌,伸肌>屈肌(牵张反射)。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
7.(1)位置:中央后回(3-1-区)
()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晰)。
(3)投射特点:①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②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③与精细程度成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
8.(1)对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定点:视前区-下丘脑前区(冷、热敏神经元)(见能量代谢与体温章)。
()对水平衡的调节
视上核、室旁核,存在渗透压感受器(brainosmoreceptor),调节ADH的分泌。尿崩症:尿量可多达0L/D,口渴和饮水多,低比重尿(见尿的生成和排出章)。
(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多肽类激素-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usregulatorypeptide)(见内分泌与生殖章)。
(4)生物节律控制
生物节律(biorhythm):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高频:周期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与呼吸周期;
中频(日周期):如睡眠与觉醒、体温周期等;
低频:周期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
部位:视交叉上核
(5)其他功能
产生某些行为的欲望:食欲、渴欲和性欲等;
调节本能行为:摄食、饮水和性行为(乳头体核:发情与性行为)等;
参与睡眠、情绪及情绪反应等。下丘脑参与发动和整合伴随情绪而出现的自主性活动和躯体性活动。“愤怒区”:穹窿周围区、下丘脑腹内侧核及周围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