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和六腑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健康。那么五脏六腑具体都指哪些脏腑呢?五脏六腑又有着哪些联系呢?该如何保养脏腑的健康呢?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心脏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年龄越大,心越容易患病,所以,须小心照看。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肝脏功能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鼻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功能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失聪、头发脱落等现象的产生。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便将它们分为水、气、血三种,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
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然后排出体外。便秘、下痢是大肠方面的疾病。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甚至造成痔疮,导致肛门出血。
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膀胱炎的症状是浮肿、排尿次数频繁。
三焦——能促进气、血及津液的循环,使各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会连带影响各器官的健康。
这就是五脏六腑及它们各自对应的功能,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养生之道,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