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了一天学习中药鉴定学,两天学习中药学,今天再分享两天学习中药药剂学,下面是第一天的内容:
第一章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9个考点,1~2分)
一、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
2.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根据药品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4.处方药与非处方药(0TC)是否凭医师处方
5.新药系指未在我国国内上市销售过的药品。已销售过的药品凡增加新的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
6.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7.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的物质总称,包括原料药和药品。
二、中药制剂典籍
(1)《汤液经》—首创汤剂,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2)《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应根据药性选择剂型
(3)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首次记述以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作丸剂赋形剂
(4)葛洪《肘后备急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主张批量生产贮备
(5)《本草经集注》—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剂型“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煎膏者”
(6)《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具有准药典性质
三、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1.根据疾病防治需要急性疾病: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慢性疾病:丸剂、片剂皮肤病:软膏、涂膜剂、搽剂、洗剂腔道疾病:栓剂、灌肠剂
2.根据药物性质选择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
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水中不溶、难溶,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不宜设计成水性液体药剂
3.根据五方便的原则选择:服用、生产、携带、运输、贮藏。
4.根据方药不同剂型的生物有效性参数和生产条件要求
四、药典的性质及作用
1.药典的性质、作用
(1)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2)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府颁发施行(3)收载医疗必须、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制剂
(4)药物生产、经营、使用、检验、监督的依据
2.《中国药典》的沿革、组成及相关内容
(1)历史沿革共9版
(一部);,,,,,(两部);
,(三部)
一部药材和饮片、植物油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及单味制剂二部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和药用辅料三部生物制品
(2)相关内容(单选或配伍)
①凡例: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包括各种计量单位、符号、术语等的含义,及其在使用时的有关规定
②正文:主要内容,药物和制剂
③附录:检验方法、制剂通则、药材炮制通则、对照品与对照药材及试药、试液、试纸
④索引:设有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和拉丁学名索引(单选)
3.国外药典(注意英文简称)中国药典(C.P);《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
(B.P);《日本药局方》(J.P);《欧洲药典》(E.P);《国际药典》(Ph.Int):仅供参考,对各国药品无法律的约束力。
第二章药剂卫生(14个考点分值:1.5~3分)
一、药品卫生标准
1.致病菌(不得检出)
(1)口服:大肠埃希菌;动物类原药材粉不得含有沙门氏菌(2)局部: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鼻、呼吸道给药还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阴道、尿道给药还不得检出:梭菌+白色念珠菌
2.霉变、长螨:不得含有
3.细菌、霉菌、酵母菌
(1)细菌上限液体制剂/mL数值为(除去原粉,发酵原粉0)固体制剂g数值为0(原粉和完整表皮为00(丸剂30
),发酵原粉)
(2)霉菌和酵母菌上限
数值均为(发酵原粉,耳、鼻、呼吸道、阴道、尿道为10)
4.无菌制剂:注射剂,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
5.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药剂生产的各个环节(X型题)主要途径:原料、辅料、设备、环境、人员、包材
二、净化级别划分及适用范围
(1)洁净室(区)的空气洁净度的划分(尘粒、微生物)(2)不同洁净度洁净室(区)适用范围:注射剂的关键工序如灌封配液等要求级至1万级
三、灭菌参数
1.D值(时间单位):在一定灭菌温度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降低90%(降低一个数量级)所需的时间。
2.Z值(温度单位):降低一个l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
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值。
3.F值(时间单位min,用于加热灭菌)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给定Z值所产生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4.F0(时间单位min,用于热压灭菌)-难点在一定的灭菌温度(T)下,Z值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分钟),一般要求F0≥8。F0≥8,增加安全系数,一般增加理论值的50%
四、常用的灭菌方法(不同灭菌方法的适用范围,必考)
(一)物理灭菌法:采用加热、辐射或过滤的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
1.干热灭菌法:火焰、干热空气,穿透力弱应用: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灭菌
玻璃器皿、纤维制品、金属材质容器、固体药品(滑石粉)、液状石蜡、凡士林
2.湿热灭菌法(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
(1)热压灭菌法(X型题):F0≥8min应用: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和损坏的物品,特别适于大输液。
(2)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应用:不耐热无菌产品的辅助灭菌手段(3)低温间歇灭菌法
在60℃~80℃加热60min(杀死繁殖体)→室温保温24小时(细菌孢子发育成繁殖体)→同法操作2~3次→直至完全杀灭细菌孢子。
应用: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产品。
3.过滤除菌法:微孔滤膜孔径≤0.22μm。
4.紫外线灭菌法
5.60Co-辐射灭菌法
6.微波灭菌法
应用:水性药液、含少量水分的药材饮片及固体制剂。
(二)化学灭菌法之气体灭菌法:常用化学药品:环氧乙烷(常用,与80~90惰性气体混合使用)、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环氧乙烷应用:
①塑料包装的固体药料(原料粉末、散剂、颗粒等)
②其他不能采用高温灭菌的物品
③不适于:含氯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
五、消*与防腐(掌握防腐剂种类及特点)
1.常用消*剂:新洁尔灭、煤皂酚溶液、75%乙醇,采用浸泡、涂擦和喷淋方式对物体、环境和器具消*。
2.常用防腐剂苯甲酸与苯甲酸钠:防腐作用依靠其未解离分子,pH4。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酸性、中性及弱碱性药液,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聚山梨酯中减弱。
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抑菌效力强,可与聚山梨酯合用。
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的甘油、中药挥发油
第三章粉碎、筛析与混合(14个考点1~2分)
一、常用的粉碎方法(掌握不同粉碎方法适用的药物)
1.混合粉碎
(1)串料(串研):含黏液质、糖分、树脂、树胶等黏性药材,难以单独粉碎—熟地、枸杞、大枣、桂圆肉、山萸肉、*精、玉竹、天冬、麦冬软黏;
(2)串油:含油脂性药材(种子类)—桃仁、柏子仁、酸枣仁、紫苏子、胡桃仁;
(3)蒸罐:动物药(含皮、肉、筋、骨)—乌鸡、鹿胎。植物药:制首乌、熟地*、酒*精、酒*芩。
2.单独粉碎
贵重细料药:冰片、麝香、牛*、羚羊角*性药:马钱子、红粉刺激性药:蟾酥氧化、还原性强的药:火硝、硫*、雄*树脂、树胶类药:乳香、没药质地坚硬的药物
3.湿法粉碎
(1)水飞法:矿物、贝壳类药物——朱砂、炉甘石、珍珠、滑石粉(不适于水溶性矿物药)
(2)加液研磨法:樟脑、冰片、薄荷脑、麝香
4.低温粉碎
树脂、树胶类药物:乳香、没药含糖分、黏液质、胶质较多药:红参、玉竹、牛膝中药干浸膏
5.超微粉碎
二、药筛的种类与规格
1.药筛的规格(标准药筛):一至九号筛10、24、50、
65、80、、、、。
2.目数:目数以每英寸(63.5px)长度上有多少孔来表示,如每英寸有个孔的筛号称为目筛,筛号数越大,粉末越细。
1.24目筛是指B
A.每厘米长度上有24个孔B.每英寸长度上有24个孔
C.每平方英寸面积上有24个孔D.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有24个孔E.每分米长度上有24个孔四、粉末的分等(6等)
等级
细度要求
最粗粉
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
20%的粉末
粗粉
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
40%的粉末
中粉
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
60%的粉末
细粉
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最细粉
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极细粉
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五、混合方法:搅拌混合法、研磨混合法、过筛混合法
第四章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15个考点分值:1.5~3分)
一、中药浸提过程与影响因素
1.中药的浸出过程
(1)浸润与渗透溶剂使药材润湿、进入细胞间隙的过程;
(2)解吸与溶解细胞中各种成分溶解到浸提溶剂中的过程;
(3)扩散阶段溶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2.影响浸提的主要因素
(1)药材粒度药材粒度细,利于浸出。但不宜太细
(2)药材成分分子量小扩散快。
(3)浸提温度温度↑解吸、溶解和扩散↑。但温度过高,热敏性成分易降解,高分子杂质浸出增加。
(4)浸提时间扩散达到平衡即可。时间过长,高分子杂质增加,有效成分的降解。措施,定时更换新的溶剂。
(5)浓度梯度扩散的动力。不断搅拌、更换新溶剂,或强制循环浸出液,采用动态提取、连续逆流提取等均可增大浓度梯度,提高浸出效率。
(6)溶剂用量溶剂用量大,利于有效成分扩散,但过大,则后续浓缩等工作量增加。
(7)溶剂pH调节浸提溶剂的pH,利于某些酸碱类成分的溶出。
(8)浸提压力压力↑润湿和渗透↑or细胞壁破裂,浸提时间↓。
(9)新技术应用超临界流体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加热提取
二、常用的浸提溶剂与浸提辅助剂
1.常用的浸提溶剂
(1)水
(2)乙醇
90%乙醇:挥发油、树脂、叶绿素等
70%~90%乙醇:香豆素、内酯、某些苷元
50%~70%乙醇:生物碱、苷类
50%乙醇:极性较大的*酮类、生物碱及其盐
40%乙醇:延缓酯类、苷类等成分的水解
20%乙醇:防腐作用
(3)其他溶剂
①丙酮,新鲜动物药材的脱脂或脱水;
辅助剂
适用成分
注意
酸(硫酸、盐酸、醋酸、酒石酸、枸橼酸)
生物碱,以钙盐形式存在的有机酸
腐蚀性,及时清洗。
碱(氨水、石灰、碳酸氢钠)
偏酸性有效成分,甘草酸
腐蚀性,及时清洗。
②氯仿、乙醚、苯、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挥发油、亲脂性物质的浸提or浸提液脱脂。
2.浸提辅助剂
三、常用浸提方法(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
1.煎煮法:适用于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有效成分的浸提。
2.回流法:有机溶剂提取多用特点:回流法提取较渗漉法省时,但提取液受热时间较长适用:热稳定的药材成分的浸出。
(1)回流热浸法
(2)回流冷浸法生产上使用冷浸回流装置,其原理同索氏提取器。溶剂用量少,且可循环更新。
3.浸渍法:多用乙醇特点:提取效率低,时间长,提取液浓度较低适用:黏性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价格低廉的芳香性药材的浸提。不适用于贵重药材、*性药材及制备高浓度的制剂。
(1)冷浸渍法在室温下进行的浸渍操作。
(2)热浸渍法在一定加热温度下进行的浸渍操作。
(3)重浸渍法即多次浸渍法,可减少因药渣吸附浸出液所致药效成分的损失。
4.渗漉法:多以乙醇或白酒为溶剂。
特点:渗漉法属于动态浸提,有效成分浸出完全。
适用:贵重药材、*性药材及高浓度制剂;也可用于有效成分含量较低药材的提取。但对新鲜药材、易膨胀的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不适用。
(1)单渗漉法(掌握操作规程)系指用单一渗漉器进行渗漉的方法。操作过程是:①粉碎,粗粉碎即可,粉碎太细造成渗漉筒堵塞②润湿③填装④加液、排气⑤浸渍⑥渗漉
(2)重渗漉法
5.水蒸气蒸馏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道尔顿定律。
水中蒸馏:(共水蒸馏),蒸馏分取挥发性成分时,还可以得到药材的煎煮液,双提法水上蒸馏:适于少量而不收集水煎液的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蒸馏提取。
通水蒸气蒸馏:高压蒸汽直接通入药材的蒸馏提取方法。
6.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掌握特点)
优点:①提取速度快,效率高;②提取温度低,无氧,药材成分不易分解;③可选择性地提取药材中的成分;④工艺简单,溶剂可以循环利用。设备投资加大
四、常用分离方法(掌握特点和适用情况)
(一)沉降分离法特点:耗时长、沉淀物吸附有效成分多,为加速沉降可采取降温或加用澄清剂;适用:杂质含量高的水提液或水提醇沉(醇提水沉)液的粗分离;不适用:固体杂质含量少、粒子细而轻、料液易腐败变质的料液。
(二)离心分离法:在离心力作用下料液中使固液or液液分离。效率高。
分离因数α是指物料所受离心力与重力之比值。α越大,则离心机分离能力越强。
(三)滤过分离法
1.滤过方式:①表面滤过;②深层滤过。
2.影响滤过速度的因素
①与滤渣层两侧的压力差、滤材毛细管半径成正比
②毛细管长度、料液黏度成反比。通过加入助滤剂增加滤过速度
3.滤过方法
(1)普通滤过:常压滤过法、减压滤过法、加压滤过法
(2)微孔滤膜滤过0.02~10μm特点:
①微孔滤膜的孔径高度均匀,孔隙率高,滤速快;
②滤膜质地薄,对料液的滤过阻力小,吸附少;
③滤过时无物质脱落,对药液无污染;
④易堵塞,故料液须先经预滤处理。
适用:滤除细菌和细小的悬浮颗粒。用于注射液的精滤;热敏性药物的除菌;制备高纯水。液体中微粒量检查和空气的除菌净化。
(3)超滤:系指以分子截留值为指标的薄膜作滤过介质,分子分离技术。截留的粒径范围为1~20nm。
适用:除微滤的用途外,还用于除热源、多糖的浓缩、蛋白质分离。超滤料液应经预处理。
五、常用精制方法(掌握不同精制方法的适用)
1.水提醇沉法(水醇法)操作过程:药液浓缩至1~2g/mL(减少乙醇用量)-冷却(防止乙醇挥发)-加醇(慢加快搅)-密闭冷藏24~48h(促进沉淀)-洗涤沉淀(减少损失)
2.醇提水沉法(醇水法)特点:乙醇可减少中药材水溶性杂质的溶出,加水又可去除树脂、色素等醇溶性杂质。
适用:含黏液质、蛋白质、糖类等水溶性杂质较多药材的提取。
3.盐析法:用于蛋白质类成分的精制,也常用于芳香水中挥发油的分离。
4.透析法适用:去除中药提取液中的鞣质、蛋白质、树脂等高分子杂质和植物多糖的纯化。
操作要点:①预处理,透析的提取液应进行预处理去除混悬微粒,避免半透膜孔阻塞;②加温,可提高分子的扩散,加速透析;③保持浓度差,不时搅拌,经常更换透析袋外的蒸馏水。
5.吸附澄清法:澄清剂有壳聚糖、明胶、琼脂、蛋清、硫酸铝、果汁澄清剂、ZTC天然澄清剂等。
沉降机理:壳聚糖带正电(-NH4+)与药液中带负电(-C00-)的杂质发生分子交联而沉降。
操作要点:①药液浓度:0.5~1g/ml;②壳聚糖加入量:0.03%~0.3%;③成分的性质:脂溶性成分不宜使用;④温度:40℃~50℃
6.大孔树脂吸附法系利用大孔树脂具有良好的网状结构和极高的比表面积,可从中药提取液中选择性地吸附药效成分而达到分离与纯化的精制方法。
操作要点:
①处理→过树脂柱→水或低浓度乙醇洗脱盐和小分子糖等杂质→适宜浓度乙醇洗脱有效成分;②大孔树脂比表面积大,多孔,可选择性吸附。大孔树脂类型、型号、粒度、柱高和直径比、上样量、洗脱剂浓度、用量。
六、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
1.与传热温度差(△tm)成正比,提高△tm措施(多选):提高加热蒸汽温度,及时移去蒸发器中的二次蒸汽,减小液层厚度都利于提高传热温度。
2.总传热系数(K)的影响,提高传热系数的措施(多选):合理设计蒸发器的结构,建立良好的溶液循环流动,排除加热管内不凝性气体,及时除垢等。
七、常用浓缩方法(不同浓缩方法适用的药物)
1.常压浓缩2.减压浓缩3.薄膜浓缩
特点(X型题):①浸提液的浓缩速度快,受热时间短;②不受液体静压和过热影响,成分不易被破坏;③可在常压或减压下进行连续操作;④溶剂可回收重复使用。薄膜蒸发的种类:升膜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离心式薄膜蒸发器
八、干燥的基本原理
(一)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结合水、非结合水、平衡水
(不可除去的水分)、自由水。
(二)影响干燥的因素
1.恒速阶段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流动情况。提高干燥空气的温度,减小湿度(排走湿空气)、增加热空气流速、增大蒸发表面等多种方法加快干燥。
2.降速阶段干燥速率主要与内部扩散有关。主要受物料的结构特性、厚度、干燥的温度等因素影响。
3.干燥速度干燥温度过高、速度过快造成表面水分迅速蒸发,物料表面硬结,而内部水分很难再扩散出来,影响继续干燥。
九、干燥方法与设备
1.常压干燥
2.减压干燥
特点:干燥温度低,速度快;减少物料与空气的接触,避免污染或氧化变质;产品呈松脆海绵状,易于粉碎。
适用:稠膏及热敏性物料。
3.沸腾干燥又叫流化床干燥适用:颗粒性物料的干燥,如片剂、颗粒剂湿颗粒等
4.喷雾干燥
特点:药液呈细雾状,表面积大,热交换快,可瞬间干燥,受热温度低;操作流程管道化;产品多为疏松的细粉或颗粒,溶解性能好,可保持原来的色香味。适用:含热敏性成分的液体物料。
5.冷冻干燥称升华干燥特点:在高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干燥,干品多孔疏松,易溶解;含水量低,有利于药品长期贮存。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
适用:热敏性物品的干燥。
6.红外线干燥适用: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用于热敏性物料、尤其是中药固体粉末、湿颗粒及水丸等的干燥。隧道式红外干燥机,主要用于玻璃安瓿的干燥。
7.微波干燥
特点:物料内外加热均匀;热效高,干燥时间短,对药物成分破坏少,且兼有杀虫及灭菌作用。但设备及生产成本较高。
第五章散剂(5个考点1~2分)
一、散剂的特点
①比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吸收,起效迅速;更易吸湿且刺激性及化学活性也相应增加
②制备简单,医院制剂;
③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④运、贮、带方便
⑤口腔、耳鼻喉、伤科、外科、小儿多应用不宜制成散剂的药物:易吸湿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腐蚀性强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
二、散剂的分类
1.按医疗用途和给药途径:内服散剂:川芎茶调散;外用散剂:冰硼散
2.按药物性质散剂含*性药散剂:九分散;含液体成分散剂:蛇胆川贝散;含低共熔组分散剂避瘟散:(麝香、冰片和薄荷);含浸膏散剂。
3.按药物组成
4.按剂量
三、一般散剂的制备
(一)粉碎与过筛
(二)混合等量递增法(配研法)—剂量相差悬殊的散剂,倍散打底套色法(倍增套色法)—色泽相差悬殊的散剂
(三)分剂量
1.容量法——应用最多
2.重量法——准确、效率低——*性药、贵重细料药
3.估分法(目测法)——简便、误差大——小量配制,不得用于*性药、贵重细料药四、特殊散剂的制备1.含*性药物的散剂倍散:指在小剂量的*性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的稀释散。
0.01~0.1g适合制成10倍散;0.~0.01g适合制成倍散;
0.g适合制成0倍散
稀释剂:乳糖(最佳)、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沉降碳酸钙、磷酸钙
2.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
①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时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
②低共熔药物:薄荷脑与樟脑、薄荷脑与冰片、樟脑与水杨酸苯酯均能产生低共熔现象。
软膏剂出现低共融;胶囊剂;避免出现低共融
3.含液体药物的散剂
①量小,药粉吸收;②量较大,吸收剂吸收;③量过大,挥去溶剂。
4.眼用散剂:用于眼部、无菌、过目的极细粉
五、散剂的质量要求
1.外观均匀度要求色泽均匀、无花纹和色斑
2.粒度要求
内服散:细粉、儿科用及外用散剂:最细粉、眼用散剂:极细粉、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3.装量差异(制剂均有此要求)
4.无菌:眼用散剂、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
第六章浸出药剂(9个考点,1~2分)
一、浸出药剂的分类根据提取溶剂不同,浸出药剂可分为:以水为溶剂的浸出药剂,汤剂、合剂、糖浆剂、煎膏剂等;以乙醇或酒为溶剂的浸出药剂,酒剂、酊剂、大部分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二、合剂与口服液
1.制备工艺
2.合剂的质量检查
(1)pH;(2)相对密度;(3)装量;(4)微生物限度
3.合剂典型品种举例(配伍选择题)例1四季抗病*合剂取鱼腥草、荆芥、薄荷进行水蒸气蒸馏小建中合剂中的桂枝进行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
三、糖浆剂
(一)糖浆剂的分类
1.单糖浆不含任何药物的蔗糖的饱和水溶液,浓度为85%
(g/ml)或64.74%(g/g)。
2.芳香糖浆
3.药用糖浆
(三)糖浆剂的制备掌握热溶法和冷溶法的优缺点:
1.热溶法煮沸状态下,适用于单糖浆及遇热较稳定的药物糖浆的制备。
特点:蔗糖溶解速度快;高分子杂质加热凝固可滤除。糖浆易滤过澄清;加热可杀灭微生物,成品易于保存。
不足: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转化糖含量增加,易致焦化,成品颜色加深。
2.冷溶法室温条件下,适用于活性成分不宜加热的糖浆的制备。特点:成品色泽较浅,含转化糖较少。不足制备时间较长,生产过程中易污染微生物,不利于成品保存,故较少应用。3.混合法系指将药物与单糖浆直接混合而制成药用糖浆的方法。
(四)糖浆剂的质量检查
(1)含糖量测定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2)pH(3)相对密度(4)装量(5)微生物限度
四、煎膏剂
(一)煎膏剂的特点
煎膏剂多以滋补为主,同时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具有体积小、味美适口、稳定性较好、服用方便等优点。但热敏性及挥发性活性成分的药材不宜制成煎膏剂。
(二)煎膏剂的制备需要注意炼糖目的:去除杂质,杀灭微生物,减少水分,防止返砂(煎膏剂贮藏一定时间后,制剂中析出糖晶的现象,俗称返砂)。
4.收膏清膏中加规定量的炼糖或炼蜜,继续加热熬炼。注意(1)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的用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
3倍。
(2)收膏的稠度其相对密度在1.40左右。
(三)煎膏剂的检查
(1)相对密度(2)不溶物(无焦屑)(3)装量(4)微生物限度
五、酒剂与酊剂
(一)酒剂与酊剂的含义与特点酊剂的浓度,含*剧药的酊剂每ml相当于原药材10g;
普通药材的酊剂每ml相当于原药材20g。
(二)酒剂与酊剂的制备二者区别在于酊剂可用溶解法或稀释法制备,酒剂(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回流热浸法)不用。
(三)酒剂与酊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质量检查:乙醇量、甲醇量、总固体量、装量、微生物限度
六、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区别
流浸膏剂:蒸去部分溶剂,浓度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的制剂。含有20%~25%的乙醇作防腐剂
浸膏剂:蒸去全部溶剂,浓度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的制剂。分为:稠浸膏为半固体状,含水量为15%~20%。
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量约为5%。
第七章液体药剂(25个考点1-3分)
一、液体药剂的特点与分类
1、液体药剂的特点
①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②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的胃肠道刺激性
③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④稳定性较差,贮藏、运输不方便
2、液体药剂的分类
溶液剂、胶体溶液、乳状液、混悬液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结构中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具有“两亲性“。
(一)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CMC即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即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和亲和力。
HLB值愈高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亲油性愈强。
不同HLB值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增溶剂;8~16:O/W型乳化剂:3~8:W/O型乳化剂:7~9:润湿剂
3.起昙和昙点
普朗尼克F-68不起昙应用:加热灭菌可引发起昙,使被增溶物质析出或乳剂破裂,当温度下降后难以恢复。
4.表面活性剂的*性
*性(溶血):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聚山梨酯类非离子型最小)
给药途径与*性的关系静脉口服外用
(二)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阳离子型:消*、杀菌、防腐其他类型:增溶、乳化、润湿、起泡与消泡(X型题)精选例题
A.增溶剂B.O/W型乳化剂C.W/O型乳化剂
D.消泡剂E.润湿剂
1.HLB值在8~16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可作为
2.HLB值在15的表面活性剂可作为
3.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可作为
答案:B、A、E二、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掌握名称和所属类别)
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包括:肥皂类:外用制剂硫酸化物:外用制剂,硫酸化蓖麻油(土耳其红油)、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等)磺酸化物:洗涤剂,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商品名“阿咯索
-O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作杀菌剂。
常用的有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3.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碱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起泡性,去污力强;酸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天然:主要有豆磷脂和卵磷脂,常用于注射用乳剂及脂质体的制备。合成:根据阳离子不同分为两种,胺盐—氨基酸型,季铵盐
—甜菜碱型
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本类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亲水基团为:多元醇:甘油、聚乙二醇或山梨醇;亲油基团为: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醇、烷基、芳基等应用:可用于外用制剂、内服制剂和注射剂。
(1)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
商品名司盘(Spans),W/O型乳剂的乳化剂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分为:司盘20、司盘40、司盘60、司盘80等。(2)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
商品名吐温(Tweens),亲水性增强,主要用作增溶剂、O/W型乳化剂、润湿剂和助分散剂。分为:吐温20、吐温
40、吐温60、吐温80等。(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商品名卖泽(Myrij)。O/W型乳剂的乳化剂。
(4)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商品名苄泽(Brij)。常用的有西土马哥、平平加O及埃莫尔弗等。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常用的有普朗尼克类,如普朗尼克F-68
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增溶影响增溶的因素(X型题)D.新洁尔灭
(1)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2)被增溶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大,增溶量小;
(3)溶液的pH值及电解质;(4)温度可增加溶解度,也可引起起昙现象。
(二)助溶:原理:难溶性药物+助溶剂→络合物、复合物、可溶性盐类→助溶
(三)制成盐类针对弱酸弱碱药物
(四)应用混合溶剂
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与水混合增加溶解度。
五、胶体溶液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1.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索
水化膜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脱水剂(乙醇、丙酮)、电解质可破坏水化膜
2.溶胶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双电层ζ(Zeta)电位的高低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水化膜。
电解质的作用ζ电位降低,稳定性下降高分子化合物的作用保护,浓度太低则敏化作用溶胶的作用相反电荷的溶胶可造成沉淀
六、乳状液型液体药剂(非均相)
(一)乳状液的组成与类型乳剂由油相、水相和乳化剂组成。
类型:O/W型和W/O型及复乳等。
决定乳剂类型的主要因素:(X型题)
乳化剂的性质(HLB)、形成乳化膜的牢固性、油水相的容积比、温度及制备方法
(二)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
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脂肪酸山梨坦类等②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肥皂类及月桂醇硫酸钠等;③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鲸蜡醇合用形成混合乳化剂,同时兼有防腐作用。
(2)高分子物质
①阿拉伯胶,O/W型乳化剂②西*蓍胶,其乳化能力较差,常与阿拉伯胶合用。其他:明胶、白及胶、酪蛋白、果胶、琼脂、海藻酸盐及甲基纤维素等。
(3)固体粉末不溶性的固体粉末可在两相间形成保护膜。亲水性固体粉末: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硅皂土等,乳化时可形成O/W型乳剂亲油性固体粉末: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乳化时可形成W/O型乳剂。
(三)乳化剂的选用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2)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口服乳剂所用乳化剂必须无*、无刺激性。
外用乳剂所用乳化剂应无刺激性。
注射用乳剂应选择磷脂、泊洛沙姆等为乳化剂。
(3)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应选择乳化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如酸、碱、盐等影响小、无*无刺激性的乳化剂。
(4)选用混合乳化剂
混合乳化剂HLB值的计算
例子:已知Span-80的HLB值4.3,Tween-80的HLB值是
15,两者等量混合后的HLB值是多少?答案:(4.3×Wa+15×Wb)/(Wa+Wb)因为Wa=Wb
所以混合后HLB=(4.3+15)/2=9.65
(四)乳剂制备
1.处方设计注意事项(多选)
①分散相体积比:25%~50%;②选择合适HLB值的(混合)乳化剂;③调节乳剂的黏度和流变性;④加抗氧剂、防腐剂;
⑤确定适宜的药物添加方法
2.制备乳剂方法
(1)初乳法
干胶法乳化剂:阿拉伯胶,阿拉伯胶与西*蓍胶的混合胶。
制法:将阿拉伯胶分散在油中,混匀,按比例加水,用力研磨制成初乳,再加水将初乳稀释至全量,混匀,即得。
注意:初乳中脂肪油、水、胶的比例为4:2:1,挥发油、水、胶的比例为2:2:1。
湿胶法:先将乳化剂加入水中,再将油加入,用力搅拌使成初乳,加水稀释至全量,混匀,即得。
(2)新生皂法制法:在乳剂制备过程中,当油水两相混合时,在两相界面生成新生皂类乳化剂,再搅拌制成乳剂。
举例:油相中硬脂酸与水相中三乙醇胺混合生成硬脂酸三乙醇胺皂,可作为0/W型乳化剂。本法适合于乳膏的制备。
(3)机械法将油相、水相、乳化剂混合后应用乳化机械(如乳匀机、胶体磨、超声乳化装置等)所提供的强大乳化能而制成乳剂。
七、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1.乳剂的不稳定现象(不稳定现象的含义和解决方法)
(1)分层—可逆:乳剂在放置过程中,乳滴逐渐聚集在上层或下层的现象称为分层措施:乳滴粒径↓、连续相黏度↑(最常用)、降低相间密度差↓→分层速度↓
(2)絮凝——可逆:由于ζ电位降低促使液滴聚集,出现乳滴聚集成团的现象,称为絮凝。
原因:乳滴破裂的前期,乳剂中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的主要原因。
(3)转相:O/W型乳剂转成W/O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变化称为转相(又称转型)原因:外加物质使乳化剂的性质改变或者是油相、水相容积比发生改变
(4)破裂——不可逆:乳剂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称为破裂。
(5)酸败——不可逆:乳剂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中油相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
2.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
(1)乳化剂的性质:适宜HLB值的乳化剂是乳剂形成的关键
(2)乳化剂的用量:0.5%~10%
(3)分散相的浓度:50%左右,过低(25%)或过高(74%)均不利于乳剂的稳定
(4)分散介质的黏度:适当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可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5)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
(6)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
(7)其他:微生物污染
八、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药剂的药物适于制成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药物有:
①需制成液体制剂的难溶性药物;
②为了发挥长效作用
③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注意:*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液
九、混悬型液体药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与作用
(1)润湿剂:利于分散,如吐温、司盘
(2)助悬剂
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天然:阿拉伯胶粉末或胶浆、西*蓍胶、琼脂;合成: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
③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助悬剂的作用: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被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互相聚集或产生晶型转变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增加其稳定性。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加入电解质可影响混悬液中微粒ζ电位絮凝剂→ζ电位↓→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絮凝反絮凝剂→ζ电位↑→阻碍微粒之间的碰撞絮凝→反絮凝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反絮凝作用常用絮凝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和一些氯化物等。
十、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X型题)(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混悬液的稳定性最好。
(2)混悬粒子的沉降
混悬液中微粒的沉降速度符合Stoke’s定律:V与r2、(ρ1-ρ2)成正比,与η成反比。为了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常采取的措施有:①减小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黏度③减小密度差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尽量缩小粒径差
(4)温度的影响
第八章注射剂(附:滴眼剂)(33个考点2-5分)
一、注射剂的特点与分类优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4.可以产生局部、定位或延长药效的作用;5.有些可用于疾病诊断;缺点:1.使用不便;2.注射疼痛;3.使用不当时,有一定危险性——安全性不及口服制剂;4.制备过程复杂:制剂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二、热原
(一)热原及其基本性质
1.含义:药剂学上的热源通常指细菌性热源,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热原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致热作用最强。
2.组成: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脂多糖(LPS)是内*素的致热核心。
2、热原的基本性质(X型题)
①耐热性:℃不会发生热解,℃加热3~4小时,
℃加热30~45分钟或℃加热1分钟可杀灭。
②滤过性:热原直径1~5nm,1nm的超滤膜可滤除。
③水溶性:可溶于水,浓缩的水液有乳光。④不挥发性:可随水蒸气雾滴带入蒸馏水中,因此蒸馏水器上安装隔沫装置;
⑤被吸附性: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石棉板可吸附热原
⑥其他:热原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所破坏
(二)注射剂中污染热源的途径与去除方法
1.污染热原的途径:溶液(热原污染的主要途径)
2.除去热原的方法:
①吸附法;②超滤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凝胶滤过法;⑤反渗透法;⑥高温法和酸碱法。
(三)热原的检查方法(每种方法的特点)
1.热源检查法—家兔致热试验法
2.细菌内*素检查法——鲎试剂法系利用鲎试剂检测或量化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素,判断细菌内*素限量。
特点:快捷、简便、灵敏应用:生产过程的热原控制;不能用家兔致热试验法监测的放射性药剂、肿瘤抑制剂。
三、注射剂的溶剂
(一)注射用水
1.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其应用(A或B型题)
1.饮用水
①药材净制时的漂洗、制药器具的粗洗用水;
②不得用作中药注射剂、滴眼液等灭菌制剂用药材的提取溶剂。
2.纯化水
①中药注射剂、眼用溶液等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
②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
③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④必要时亦用作非灭菌制剂用药材的提取溶剂;
⑤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3.注射用水
①配制注射剂的溶剂或稀释剂;
②静脉用脂肪乳剂的水相及注射用容器的精洗;
③眼用溶液配制的溶剂。
4.灭菌注射用水为注射用水经过灭菌所得的制药用水。
①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
②注射剂的稀释剂。
2.注射用水制备的工艺流程:
饮用水→细过滤器→电渗析装置或反渗透装置→阳离子树脂床→脱气塔→阴离子树脂床→混合树脂床→纯化水→多效蒸馏水器→热贮水器(80℃)→注射用水
注射用水的保存:应在80℃以上保温,70℃以上保温循环、
4℃以下,并在制备12小时内使用
(二)注射用大豆油
1.精制工艺流程:
中和脱酸(+氢氧化钠溶液,保温搅拌,至油皂分开)→脱色除臭(+活性白陶土及活性炭保温搅拌,滤过至油液完全澄明)→灭菌(℃干热灭菌1~2h),并放冷至适宜温度
2.质量要求
性状:淡*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
相对密度:0.~0.
折光率:1.~1.
酸值:≤0.1—游离脂肪酸,酸值高、质量差皂化值:~—评定油的种类和纯度碘值:~——不饱和键,碘值高、易氧化
(2)检查:于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不得过0.;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一)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增溶剂:聚山梨酯80、胆汁。
供静脉用的注射液,慎用增溶剂;椎管注射用的注射液,不得添加增溶剂。
潜溶剂: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或。
甘油是鞣质和酚性成分良好的溶剂。
(二)、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
1.抗氧剂
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常用于偏碱性药液;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常用于偏酸性药液。
2.惰性气体:N2、C02。
3.金属离子络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
(三)、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
常用抑菌剂: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等。
(四)、调整pH的附加剂大量输入的注射液应近中性pH4~9。
常用调节pH的附加剂: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五)、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凡与血浆、泪液渗透压相同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渗透压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等。
调节渗透压的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氯化钠等渗当量法和溶血测定法。
1.冰点降低数据法
血浆的冰点为-0.52℃,假设冰点为-0.52℃的溶液与血浆等渗。
常用药物的1%水溶液的冰点降低数据可查表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W=(0.52-a)/b
W—配成ml等渗溶液所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量
a—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引起的冰点下降度;b—1%(g/ml)等渗调节剂溶液所引起的冰点下降度。
例1:配制0ml冰点下降度为0.05℃某中药注射液,问需要加多少氯化钠才能调整为等渗溶液?注:氯化钠的冰点降低为0.58℃0.9%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2.溶血测定法
溶血法测得的等渗溶液即为等张溶液。等张溶液系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
(六)、减轻疼痛的附加剂常用的止痛剂:苯甲醇、盐酸普鲁卡因等。
(七)、去除药液中鞣质的方法(X型题)
(1)改良明胶法(2)醇溶液调pH值法(3)聚酰胺吸附法
(八)输液剂种类及其作用
(1)电解质输液: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
(2)营养输液: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养的患者。营养输液有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输液等。
(3)胶体输液:调节体内渗透压。胶体输液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类等,如右旋糖酐(血浆代用液)、淀粉衍生物、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九)乳状液型注射剂乳状液型注射剂的类型:油/水(O/W)型或复合(W/O/W)特点:对某些脏器的及淋巴系统有靶向性,抗癌药物制成静脉注射用乳剂以增强药物与癌细胞亲和力。
质量要求:不得用于椎管注射。
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剂粒度要求,90%应在1μm,不得有
5μm的球粒。
附:混悬液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椎管注射质量要求:
微粒粒径≤15μm,15~20μm≤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
(十)、滴眼剂的质量要求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1.吸收途径
2.影响滴眼剂疗效的因素(X型题):
①每次滴眼的滴数或滴药次数
②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可能影响药效,亦可能引起全身性副作用
③眼用溶液的pH及药物的pKa
④刺激性大,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泪液分泌
⑤表面张力小,利于与泪液混合吸收
⑥黏度
(十一)、滴眼剂的附加剂
1.pH值调节剂: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缓冲液
2.渗透压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硼酸
3.抑菌剂:硝酸苯汞、硫柳汞、苯扎氯胺(洁尔灭)、苯乙醇、三氯叔丁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混合物(尼泊金甲酯+尼泊金乙酯)
4.黏度调节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5.其他附加剂:抗氧剂、增溶剂、助溶剂
第九章外用膏剂(21个考点1-3分)
1.外用膏剂的特点、分类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3.软膏剂基质的类型、特点、代表品种,药物加入软膏基质的一般方法,眼膏剂。
5.黑膏药的特点及基质的主要组分、制备工艺及其要点
6.橡胶膏剂的特点、基质的组成
7.凝胶膏剂的组成与特点一、外用膏剂的特点与分类
1.给药系统特点: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2.分类:软膏剂、膏药(黑白)、贴膏剂(橡胶膏剂、凝胶膏剂、贴剂)二、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1.药物透皮吸收过程:释放→穿透→吸收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完整表皮—主要途径
3.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X型题)
(1)皮肤条件①应用部位②皮肤的病变③皮肤的温度与湿度
④皮肤的清洁
(2)药物性质
理想药物:具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既具有一定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
(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
①基质的组成、类型和性质,不同基质软膏吸收:
乳剂型基质>吸水性软膏基质(凡士林+羊毛脂)、硅酮、豚脂>烃类
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对药物的释放较快,但对药物的穿透作用影响不大,制成的软膏较难透皮吸收。
②基质的pH弱酸性药物的pKa或弱碱性药物的pKa时,药物的分子型显著增加利于吸收。
③附加剂:表面活性剂、透皮促进剂
④增加皮肤的水合作用的基质,也能增加药物的渗透性油脂性强的基质封闭性强,可显著增加皮肤水合作用
(4)其他因素:药物浓度、应用面积、应用次数及与皮肤接触时间等密切相关。
三、软膏剂的基质
(一)油脂性基质
1.特点
优点:①润滑、无刺激性;②能封闭皮肤表面,促进皮肤的水合作用,对皮肤的保护及软化作用比其他基质强;③能与多种药物配伍缺点:
①油腻性及疏水性较大;②药物释放较差;③不易与水性液混合;④用水也不易洗除;⑤不宜用于急性炎性渗出较多的创面
(2)分类及代表品种
①烃类:凡士林
②类脂类:如羊毛脂、蜂蜡、虫白蜡、鲸蜡。
③油脂类:动物油、植物油(花生油、麻油)、氢化植物油
④硅酮类:硅油,但对眼有刺激作用,不宜作为眼膏基质。
(二)乳剂型基质
(1)特点
①对油和水均有一定亲和力,有利于药物的释放与穿透;②可吸收创面渗出物,易涂布、易清洗;
③可用于亚急性、慢性、无渗出的皮肤病,忌用于糜烂、溃疡及化脓性创面;
④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制成乳剂型软膏。
(2)分类及代表品种——油包水型、水包油型
(三)水溶性基质特点:①释药较快;②无油腻性和刺激性;③能吸收组织渗出液,可用于糜烂创面和腔道黏膜;④润滑作用较差;⑤易失水、发霉,故需加保湿剂与防腐剂分类及代表品种:
1.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2.聚乙二醇(PEG)与苯甲酸、鞣酸、苯酚等混合可使基质过度软化,可降低酚类防腐剂的防腐能力;长期使用可致皮肤干燥。
3.卡波姆(carbomer):尤适用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4.其他:海藻酸钠、甘油明胶四、软膏剂的制备
1.药物的加入方法
(1)共熔成分研磨共熔后,再与40℃左右的基质混匀。
(2)挥发性药物或热敏性药物
2.制备方法(适用药物)
(1)研合法(2)熔合法(热熔法)(3)乳化法五、眼膏剂——灭菌制剂
1.定义:眼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眼用的无菌软膏剂。
常用基质——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8:1:1
2.制备要点:无菌操作
基质:干热灭菌℃1~2小时
3.质量要求
(1)眼膏剂均匀、细腻,对眼部无刺激性,并易涂布于眼部,便于药物分散和吸收。
(2)基质在配制前应滤过并灭菌。
(3)除另有规定外,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5g。
(4)混悬型眼膏剂不得检出大于90μm的粒子。
(5)金属异物检查
2.关于软膏剂的叙述,正确的有
A.软膏剂不仅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等作用,也可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B.凡士林、蜂蜡均属烃类基质凡士林属于烃类
C.凡士林常与羊毛脂合用以改善吸水性和渗透性
D.以植物油、蜂蜡为基质的软膏,可用研合法制备融合法
E.制备徐长卿软膏时,处方药物丹皮酚宜先用少量液状石蜡研匀后再与基质混匀答案:ACE
3.可作为软膏剂基质也可作为栓剂基质的有DE
A.凡士林B.羊毛脂C.可可豆油D.甘油明胶E.
聚乙二醇6六、黑膏药
(一)基质的原料
(1)植物油:麻油(最好)、棉籽油、豆油、菜油、花生油(2)红丹:为橘红色非结晶性粉末,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
铅(Pb3O4),含量要求在95%以上。
(二)黑膏药的制备
工艺流程:药料提取(炸料)→炼油→下丹成膏→去“火*”→摊涂
七、橡胶膏剂
(一)橡胶膏剂基质的组成(B型题)
(1)橡胶:主要基质
(2)增黏剂:增加膏体黏性,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β
-蒎烯
(3)软化剂:常用的软化剂: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植物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4)填充剂:氧化锌(药用规格)、锌钡白(俗称立德粉)。
氧化锌作填充剂能与松香酸生成锌盐,增加膏料与裱背材料的黏着性;同时亦能减弱松香酸对皮肤的刺激,有缓和的收敛作用。热压法制橡胶膏剂时,常用锌钡白作填充剂,其特点是遮盖力强,胶料硬度大
(5)溶剂:溶解基质,汽油、正己烷,需回收除去。
(二)橡胶膏剂的制备方法
①溶剂法(常用)工艺流程:药料提取→膏浆制备→涂布→回收溶剂→切割
→加衬→包装。
②热压法
八、凝胶膏剂(巴布膏剂)亲水性基质
(一)特点:使用方便,贴敷舒适,对皮肤无刺激性。基质亲水,有利药物的透皮吸收。
(二)凝胶膏剂的组成裱褙材料:漂白布、无纺布保护层(膏面覆盖物):聚乙烯薄膜膏料层:药料+基质(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和微粉硅胶)
第十章栓剂(10个考点,1~2分)
一、栓剂的特点
1.栓剂不仅可在腔道起局部作用,也可产生全身作用。
2.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药物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
3.适用于不能或者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二、栓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1.栓剂药物吸收的途径肛门栓的吸收途径:
①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代谢→大循环
②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髂内静脉(绕过肝脏)→下腔大静脉→大循环
③经直肠淋巴系统吸收
2.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2)药物因素(3)基质因素
三、栓剂的基质
(一)基质的要求
1.在室温下应有适当的硬度,塞入腔道时不变形、不碎裂,在体温下易软化、熔融或溶解。
2.熔点与凝固点相距较近,具润湿与乳化能力,能混入较多的水。
(二)基质的类型及其性质
1.油脂性基质
(1)可可豆脂
(2)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类半合成椰子油酯、半合成山苍子油酯、半合成棕榈油酯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
(1)甘油明胶:甘油与明胶等量,水应控制在10%以下。
常作阴道栓的基质。
(2)聚乙二醇类PEG-0、PEC-4、PEG-6混合使用
(3)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吐温61等。
四、附加剂的选用吸收促进剂:如氮酮、聚山梨酯80(吐温-80等吸收阻滞剂:如海藻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增塑剂:如聚山梨酯80、甘油等;抗氧剂:如没食子酸、抗坏血酸等。
五、置换价的含义与计算(A型题)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值称为置换价。用于计算基质投料量。
X=G-W/f
G每枚空白栓(基质)重量;W主药重量;f置换价例题:如制备鞣酸栓剂,已知每粒含鞣酸0.2g,空白基质栓重2g,已知鞣酸置换价为1.6,求每粒鞣酸栓剂所需可可豆脂理论用量:X=2-0.2/1.6=1.g
六、栓剂的制法
1.搓捏法此法适用于脂肪性基质小量临时制备。
2.冷压法此法适用于大量生产脂肪性基质栓剂。
3.热熔法水溶性基质多采用。
制备工艺流程:熔融基质→加入药物(混匀)→注模→冷却
→刮削→取出→成品栓剂。
润滑剂的使用:油脂性基质—肥皂、甘油各1份与90%乙醇5份(肥皂醑)水溶性或亲水性基质—油性润滑剂,如液状石蜡、植物油等
七、栓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重量差异1.0g~3.0±7.5%。
融变时限,油脂性基质的栓剂30min融化;水溶性基质的栓剂60min溶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