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古代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最先见于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希腊、罗马及印度,大约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些古代文献中,以中国古代对于糖尿病的记载最为丰富。中医数千年来,把糖尿病叫作消渴病。《*帝内经》记载: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对消渴病的认识各代医家逐步加深。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立“消渴篇”,将消渴症分为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以多饮为主;中消属脾胃,以多食为主;下消属肝肾,以多尿为主。
明朝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除以三消论治消渴外,又认为不可不辨虚实阴阳,“消者……凡阴阳气血之属”。
总的来说,中国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历史了,历代医者诸家更是从不同角度发展关于消渴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在西方,人们曾以为糖尿病是尿崩症的一种。在生理条件下,通过肾脏根据身体需要调节尿量和成分来维持液体和电解质的均一性。尿崩症是一种影响水平衡的复杂和异质性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持续利尿,导致大量稀释尿液。关于类似命名的糖尿病,一种在古埃及、希腊和亚洲已经知道的疾病,尿崩症已经在几千年后被描述。17世纪70年代,托马斯·威利斯注意到多尿患者的尿液味道与健康人的不同,并开始将糖尿病与更罕见的尿崩症区分开来。
年,约翰·彼得·弗兰克描述了多尿的病人排泄非糖尿,并提出了尿崩症的术语。年,法里尼成功地使用垂体后叶提取物治疗尿崩症,这是子宫病学的一个里程碑。直到20世纪20年代,可用的证据表明尿崩症是一种脑垂体疾病。在年初,德·兰格首先观察到一些尿崩症患者对垂体后叶提取物没有反应,随后在年福斯曼和沃林发现肾脏在这些尿崩症对这种治疗产生耐药性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年,Williams和Henry提出了“肾源性尿崩症”这个术语,它是一种先天性综合征,其特征是多尿和对血管加压素有抵抗力的肾浓缩缺陷。年,杜维格因其第一次合成的抗利尿激素获得了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糖尿病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年,英国人ThomasWillis发现了糖尿病人的尿“甜如蜜”后来才逐渐有了糖尿病的说法。
古代医生就已经意识到了对于消渴症病人要限制碳水化合物,避免食之过饱限制饮酒等措施,并且提出了限制面食米饭等来治疗糖尿病轻症的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等)增加,或胰岛素在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等紊乱的一种综合征。
那么如果糖尿病不能很好的控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来源:网易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