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叶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消渴症ne糖尿病,消渴症的拔罐疗法分
TUhjnbcbe - 2022/5/13 11:32:00
点滴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406/4603899.html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二阴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脉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饮”的理论。当时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而名称也各有不同。如消渴、消瘅、膈消、消中等。

历代医学家对本病论述甚详。如《古今录验》说“消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卫生宝鉴》说“夫消渴者……小便频数,其色浓如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以把消渴病的特征描述至尽。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其主要临床征候不同,归纳分为:上、中、下三消。如《医学心悟》说:“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至今仍然沿用这一分类,作为辩证施治的依据。消渴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证候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圣济总录》中所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又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消(肺热)症,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等。二是中消(胃热)症,表现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等。三是下消(肾虚)症,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尿浊,渴而多饮,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本节之消渴症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同时,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净通罐疗相关经络穴区,可以直接祛除风寒湿火、瘀滞痰*,疏通经络气血,扶正气和阴阳,促进本病好转,深度改善相关功能状态。

1、主要穴区: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

2、主穴意义:消渴因肺燥、胃热、肾虚所致,故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清胃泻火、和中养阴;取肾俞、太溪以益肾滋阴、增液润燥。诸穴合用,共奏生津滋阴、清热润燥之功。

3、罐疗方案:按疗程调治效果最佳。每天1次,每次30-60分钟,十天为一疗程。隔日、隔周亦可。综合运用罐疗基本手法。

4、罐疗程序(常规五步):选穴-留罐-点刺发泡-留罐-起罐。

1、辨病归经:调治本病以肾经、胃经及背腧穴为主。

2、罐疗方案:按疗程调治效果最佳。每天1次,每次30-60分钟.十天为一疗程。综合运用罐疗基本手法、技法。

3、罐疗程序(专业七步):辨病归经-辨证选穴-手法运罐-技法布罐-点刺发泡-适度留罐-规范起罐。

4、随证应用

法一:罐疗本病主要穴区。

另:上消加太渊、少府,以泻心火,以清肺热;中消加地机、内庭,以清降胃火;下消加太冲、照海,以滋肝肾之阴;阴阳两虚加气海、命门,益补肾阴肾阳;心悸加内关、心俞,以安心平悸;不寐加神门、百会,以宁心安神;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以清肝明目;肌肤瘙痒加风市、血海,以凉血润燥。

法二:罐疗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辅助罐疗肺俞、胃俞、肝俞、中脘、关元、然谷、阴陵泉。

法三:罐疗脊柱两侧,特别是胸椎7-10两侧,辅助罐疗内关、合谷、中脘、足三里。

法四:罐疗后颈、骶部、气管两侧、乳突区、内关、足三里

1、罐疗时应严格消*,一般技术条件下应避免皮肤针点刺和发泡。

2、控制食量。饮食增加蔬菜、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

3、平时需要保持适度运动。

4、修炼心性,涵养品德,戒怒戒躁,保持平和、欢悦、积极和宽厚的情志状态。

5、注重和坚持全身经络气血的疏理与疏通,根本改善和提升人体的自净、自控和自愈能力。

我是一个分界线现在疫情又又又有反弹的趋势了,消杀方面大家依旧不能放松,快去全净通的淘宝店选购消杀防疫用品吧!全净通淘宝店开张啦!我是一个分界线全净通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渴症ne糖尿病,消渴症的拔罐疗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