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抑郁症患者和家属给我留言,问我能不能详细地讲讲抑郁症的表现,以及家属在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如何尽到看护之责。
那么,我们就来讲讲到底什么是抑郁症。
在我国,大众对抑郁症有着普遍的误解。在他们的认知里,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矫情、抗压能力差,是一种情绪疾病。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抑郁症之所以被列入精神疾病,是因为它强大的破坏力,它真的可以剥夺一个人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将其拖入深渊。
比如,你曾经是一个作家,有着引以为傲的代表作,但是在你患上抑郁症后,你可能就没有办法识字了,更没办法理解那些文字背后的含义。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很夸张,但它的确是抑郁症表现之一,曾经写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就是这样。
林奕含曾在自己的婚礼上讲述了她患抑郁症的整个过程,她说:
高中二年级开始了我与重度抑郁症共生的人生。重郁症这件事情,它很像是失去一条腿,或者是失去一双眼睛。人人都告诉你说:你要去听音乐呀,你要去爬山啊,去散心啊,你跟朋友聊聊天啊。但我知道不是那样的。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了他的眼睛,然后再拿不回来一样。但与其说是快乐,说的更准确一点是热情。我失去了吃东西的热情,我失去了与人交际的热情,以至于到最后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
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
他们不是矫情,也不是抗压能力差、太悲观,而是真的体会不到快乐。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患者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如焦虑,紧张,喜欢胡思乱想,总觉得会有不好的事发生,自我评价降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会有自杀的想法),还要承受来自躯体上的多种不适,如头疼、头晕、易疲劳、变懒、失眠、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睡眠感缺失,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幻觉(幻听、幻视、幻触)等。
接下来,就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了。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得了抑郁症,该如何对待呢?其实在治疗抑郁过程中有四个关键步骤:一是承认自己有病,二是积极治疗,三是自救动力,四是家人的尊重、陪伴与支持。
一、承认自己有病
在学习《变态心理学》课程时,主任曾经讲过一句话,那些不愿意接纳自己,承认自己有心理/精神问题的患者,往往最难治愈。简单来说,治疗的关键是承认自己有病。
可现实是,许多抑郁症患者在面对精神科医生询问时,总是喜欢遮遮掩掩,不愿意将自己的全部症状告诉医生,害怕承认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长时间的抑郁可能会给患者本身带来器质性病变,而药物却是解决这些异变的最佳方式。
所以,抑郁症患者想要康复,就得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科学认识抑郁症,积极接受治疗,坚持服药。
二、积极治疗,坚持服药
抑郁症是所有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类疾病,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
对于轻症患者来说,无需用药,坚持运动辅以心理治疗,便可起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对于中度、重度患者来说,就需要坚持服药了。吃过精神类和神经类药物的人都知道,吃了药之后,会有许多的副作用,如出现反应迟钝,心慌、嗜睡,头晕、恶心等症状。
这时,抑郁症患者千万不要因为药物的副作用私自停药或者减药,否则前功尽弃。因为,大部分抗抑郁药起效至少两周,时间长一点的可能需要八周,而重新吃药人体可能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所以,抑郁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三、自救的动力
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说是帮助来访者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其实不是,心理咨询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心理问题,给他们能量与支持,以便他们可以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渡人、自渡”,便是这个道理。说得简单点,就是抑郁症患者想要康复就要对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负责,配合医生,直面内心,以“自救”(可以学习些心理学、精神科学的知识)的动力为依托,以改变现有症状为目标,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与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的关键。
四、家人的尊重、陪伴与支持
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曾在《忧郁》一书中,描写了自己的病况。他说:
“人类文字中对于崩溃阶段的忧郁症描述并不多,处于那个阶段的病人几乎全无理智,但他们却又需要尊严,一般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尊重。无论怎样,那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当你陷入忧郁的时候。”
由此可见,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家人的尊重、陪伴有多重要。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就是抑郁,是心情不好,只要让患者想开点,或者换一个足够开心的环境,就能打开他的心结。殊不知抑郁症在中度和重度抑郁阶段,是体会不到快乐的,也是很难想开的。
这时,家属就要以陪伴为主,这里的陪伴,是指以尊重为前提的,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讲一堆大道理,或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
家属只需让患者知道,他需要时,有人在;不需要时,也在。因为,家属的尊重与不打扰,便是抑郁症患者最好的支持与陪伴。
最后,想要治愈抑郁症,就要学习、了解抑郁症,科学对待抑郁症,这才是抑郁症治疗和康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