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金救援:“一跃而起”的民间力量
4月22日,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民众搭建完临时帐篷以后,开始生火做饭,为家人的临时安置点生活做保障。中新社发 张浪 摄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电 题:72小时*金救援:“一跃而起”的民间力量
中新社 魏晞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后的72小时*金救援时间已经过去。
在这三天里,阴雨间或阳光,悲伤伴随希望。4月23日的早晨,在雅安人们仍然不遗余力地协手救援,不放弃任何一个希望。
但仍有揪心的消息传来:4月22日,高河镇至龙门山路段,一名志愿者在向芦山灾区运送药品途中被坠石砸中,不幸去世,她的两名同伴受伤;浙江杭州户外救援队一行8人22日在徒步进入太平镇后,突遭山体滑坡,目前与杭州总部暂时失去联系……
这72小时里,余震、滑坡、崩塌乃至每一间岌岌可危的房屋,都在威胁着救援者的生命和安全,威胁着奔忙在震区、数量难以准确统计的民间志愿者。
志愿者,是这次芦山地震救援中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在地震发生后的最短时间里,中国各地的民间力量几乎“一跃而起”。
20日,震区附近邛崃的志愿者仅在地震发生8分钟之后,就开始组织一批救援物资运往灾区;地震发生23分钟后,四川蓝天救援队——中国第一支由民间专业人士组成的紧急救援公益机构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出动救援;紧随其后,另一支眼下极受瞩目的民间力量“壹基金救援联盟”在微博上发出行动帖:联盟四川队已集结完毕,正在准备出发。
海南地震救援队、泸州山地救援队、北京红星救援队、陕西灾害救援队……更多的民间救援队伍在短时间内相继进入芦山、灵关、太平,乃至因道路和通讯中断一度成为“孤岛”的宝兴。
这些经过长期训练、有经验、有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在灾区仍然是稀缺资源。运送物资、运输伤员、搜救人员、预判危险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震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但随后,更多一拥而上、满怀热情却缺乏经验的个人志愿者,让救灾变得有些复杂。
王浩,芦山县龙门乡抗震志愿者总指挥说,在最多的一天,他劝退了1500名志愿者:他们很大一部分来自周边大学,没带任何食品和户外用品,只凭着一腔热情进入灾区,食宿都无法保障。
满载志愿者、寻亲者赶来的社会车辆,让通往震区的道路拥挤不堪,“物资进不去,伤员出不来”。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不得不发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
所幸,与5年前汶川大地震“爱的爆发”难以抑制相比,这次芦山地震“爱的拥堵”很快让更多志愿者变得理性。*府的管制和呼吁,媒体的宣传,公益组织的呐喊,让民间力量变得更加有序。
曾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者、并在玉树地震期间担任壹基金救援联盟前方工作组总指挥的常青对中新社表示,从20日当天,他身边的志愿者已经相互呼吁不要盲目涌向灾区,“现在最瓶颈的资源就是交通和通讯”,他自己也决定“响应号召”放弃驰援救助。
常青说,包括壹基金救援联盟在内一些活跃的专业民间救援团体,他们中很多人经历过汶川、玉树两次大地震救援的洗礼,无论救援装备、人员素质、救援能力都有很大进步。但对中国大多数年轻而充满热情的志愿者来说,与爱意和慷慨相比,他们更紧缺的是相关经验和知识。
当前,中国民间救援机构和志愿者服务协调机制,都处在成长的烦恼中。人们在呼吁“理性救灾”的同时,也呼唤中国应急救援体系更趋成熟,很多细节能更加完善。在大灾过后,人们期望看到“一跃而起”的中国力量,也希望这些力量能够有所组织,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完)